上海浦东东明路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上海浦东东明路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深入了解上海社区治理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8月20日,河南省洛阳市在杨浦区跟班学习干部与济南、合肥、滁州等地干部一同到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调研学习。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成立于1999年,面积5.95平方公里,下辖39个居民区、73个住宅小区,是伴随着上海大动迁、浦东大开发而形成的大型纯居住社区,被誉为上海最年轻的街道。从筹划建设到如今的成熟街道,东明路街道在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方面不断更新完善。2023年,东明路街道“探索参与式基层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东明路街道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浦东新区城市化的缩影,更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真实写照。
在东明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跟班学习人员边看、边听、边问,交流分享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日常运营、经费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围绕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升级,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新格局等情况进行了探讨。东明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有6层,通过平台整合、功能拓展、管理创新,服务深化等措施,为社区党员和周边居民群众提供家门口“一站式”综合服务。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年轻人服务群体,全年无休推出了一系列社区活动,受到周边居民的广泛喜爱。设施齐全的各类活动室、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座无虚席的图书馆给跟班学习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林苑小区,跟班学习人员了解了多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空间再改造的“林苑小舍”和老上海弄堂游戏主题的中轴线景观设施,参观了社区适老化改造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对基层治理以“参与”机制设计为关键环节,通过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方式,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林苑小区作为1995年全国样板房建设试点小区,由同济大学建筑系进行设计,是浦东东三林地区最早建成的小区。在小区提升改造工作中,“参与、共享”成为解决违规占用底层架空层、私搭乱建频发、社区服务缺失的重要法宝。小区服务设施建设首先由居民提出意愿建议,然后由社区规划师参与完成构想,再提交集体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实施方案,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更有效利用空间提供更加适合居民的服务。
跟班学习干部田海洋认为,三林苑小区的改造提升充分说明,一方面,政府牵头社区和业主以空间换资源,将小区公共空间有效整合,实现更有效、更科学的利用,再还之于民。另一方面,改造后的公共空间通过“低价和有偿”的市场化运作,使得政府、业主和第三方便民机构同时获利,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三林苑在运用社区资源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跟班学习干部黄尧英认为,东明路街道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联盟“三张清单”作用,项目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以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教育成长、宜居服务、社区平安、健康守护等各类便民项目建设,让党建工作由“单兵作战”向“部门协同”转变,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为我市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和社区改造更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跟班学习干部赵博认为,东明路街道把基层治理与社区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居民关注的难点痛点,通过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和诉求,充分利用社区有限的空间进行微改造,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实现了基层治理能力和社区服务的双提升,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启示,社区治理不仅需要因地制宜,更要“接地气”“有人气”,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治理共建中,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跟班学习干部都丽峰认为,东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把社区群众服务放在首位,积极创新参与式治理模式,面向不同群体需求,探索延时开放、潮汐式开放等管理举措,实现24小时社区服务“不打烊”。这些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为我们的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提供了样板。
通过此次调研学习,跟班学习干部对上海通过转变基层共建共治方式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基层党建工作发力方向和社区服务事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下一步工作中,跟班学习干部将深入学习上海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借鉴东明路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不断在平台整合、功能拓展、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推动洛阳基层治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