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沈腾春晚遭遇折射节目困境,观众期待创新与回归
邓超沈腾春晚遭遇折射节目困境,观众期待创新与回归
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沈腾与马丽演绎的小品《金龟婿》引发了观众的热议。这个讲述“提灯定损”的故事,虽然让不少观众表示“笑发财了”,但也有人认为节目似乎“没演完”,戛然而止。对此,春晚导演组回应称,这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悬念,希望明年继续观看。
与此同时,另一位备受观众喜爱的艺人邓超却在2025年春晚上“消失”了。在易烊千玺和李宇春合唱《一起China fun》时,有网友调侃:“易烊千玺李宇春怎么把邓超踢了?”对此,春晚总导演于蕾解释说,由于节目主题需要青春、活泼的形象,因此选择了易烊千玺和李宇春。
沈腾和邓超的遭遇,正是当前春晚面临的困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春晚收视率虽然在新媒体端持续增长,但节目质量下滑、观众满意度降低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据统计,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达28.17亿次,同比增长6.9亿次,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达166亿次,较去年增加5.5亿次。然而,这些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回望春晚的黄金时代,赵本山、陈佩斯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赵本山从1990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连续21次演出,创造了《卖拐》《不差钱》等经典作品。陈佩斯与朱时茂更是小品节目的开创者,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让观众捧腹大笑。
然而,自1998年起,陈佩斯便不再登上春晚舞台。他在访谈中用“都是爷”来形容春晚的环境,直言那里不适合创作。赵本山也在2011年演出《同桌的你》后宣布退出小品舞台,直言压力太大。这些老艺术家的离开,无疑让春晚失去了许多精彩和欢乐。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春晚节目质量的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过分注重教育意义:春晚本应是欢乐的盛宴,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像“创作教育”,让观众感到厌烦。一年到头,好不容易休息一场,结果还是被“教育”,欢乐的氛围被打破,春晚也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审查制度过于严格: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了创作自由,让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呈现给观众。陈佩斯就曾表示,春晚后台的工作人员,哪怕是一个小助理,艺人说不定都要小心翼翼,因为指不定他的背后就是自己什么惹不起的人物。
缺乏创新:节目形式陈旧,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虽然尝试引入VR、AR等新技术,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过分依赖网红和流量明星:为了追求收视率,春晚越来越多地邀请网红和流量明星,却忽视了实力派艺术家的价值。这种做法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流量,却难以赢得观众的长期认可。
面对这些问题,春晚节目组也在积极寻求改变。2023年春晚开始征求全国观众的意见,这一变化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同时,节目组还表示将邀请空降嘉宾,为观众带来惊喜。
观众对2023年春晚也抱有诸多期待:
期待更多创新性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跨界合作。
期待节目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社会的温暖与美好。
期待更多优秀演员和艺术家的参与,让观众在春晚舞台上看到中国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期待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让观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而是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
春晚作为中国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团圆与欢笑。我们期待它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进步,重新找回那份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怀大笑的快乐。只有这样,春晚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春晚”,而不是一个完成任务式的“年夜饭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