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都探秘:你不知道的历史角落
太原古都探秘:你不知道的历史角落
太原,这座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古都,不仅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李贺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从古老的面食文化到被誉为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太原的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吧!
考古发现揭秘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是一座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旅游观光功能于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核心展览区以“古城”为主题,讲述了晋阳“故事”,深刻诠释了“晋阳文化”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产生的贡献。
踏入馆内,仿佛走进了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从序厅、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到盛唐北都,再到锦绣太原,各个展区的精美陈列和丰富史料,加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了晋阳古城传奇般的历史画卷。
序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城门,寓意着穿越晋阳1500年的时空、探寻城市文明之源。展览标题“晋阳雄異”,文字源自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出土碑刻:“晋阳”与博物馆主题相呼应、“雄異”代表杰出卓异,“晋阳雄異”则寓意着晋阳古城的卓越不凡以及在我国历史中的独特作用。
序厅中,一块古朴的“晋阳宫”残碑映入眼帘,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块珍贵的残碑是考古工作者于2016年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中发现的,上面残存有“隋之晋阳宫”等20余字。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并州总管,即位之后,凭恃雄厚的国力,大兴土木,晋阳宫也就在此期间重建,《隋书》《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对此均有记载。该碑佐证了气势磅礴的晋阳城就在脚下。
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展柜中每一尊陶俑都映射着光芒,展露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其中一个男侍俑戴笼冠,双手平置胸前,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裤,陶俑表面有彩绘痕迹。这是目前太原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晋俑,造型中规中矩,形象古拙质朴、呆萌可爱,表现出魏晋时期陶俑制作的总体水平,它是研究本地区俑作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博物馆内,一个巨大的模型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晋阳城的雄伟。晋阳城规模在唐代达到了顶峰,由“西、中、东”三城构成,占地面积东西达十二里,南北八里又二百三十二步,周长四十二里。站在这里,脑海中可以想象到当时晋阳城街巷纵横,寺观林立,是何等的商业发达、繁荣昌盛。
但是到了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平灭北汉政权,下令“火焚水灌”晋阳城。赵宋一炬,辉煌1500年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其后千年,晋阳古城遗址上少有大规模建设,致使焚毁之时的古城——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遗址得以完整保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学家们开启了晋阳古城考古的历程。之后一代代考古人踏遍青山、田野、村庄间的每一寸遗址,借助探铲与手铲一点点去寻觅、清理、记录、阐释,掀开了晋阳古城那神秘的面纱。
如今,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包括细腻的陶范、多样的建筑构件、精美的动物纹方砖和典雅的莲花纹方砖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它不仅是一座展示文物宝藏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的同时,也为太原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物古迹中的太原故事
太原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迹遗存。地面文物古迹22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每走一步、每看一眼,都是千百年历史积淀。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示着1400余年前北齐勋贵显赫威仪与绮丽奢华的生活场面。戴上4KVR眼镜,瞬间身临其境。数字漫游打破墓葬阻隔,沉浸式欣赏满壁芳华成为可能。通过元宇宙技术,北齐壁画还“走进”中小学,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
天龙山石窟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开凿,以精美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上世纪20年代,遭大规模盗凿,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近年来,通过三维数据采集,实现了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数字化回归。2019年7月、2023年9月、2024年5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先后在法国、埃及、希腊展出,这是我国将流失的珍贵文物与其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如今,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借助沉浸式影院、VR、3D打印等科技手段,游客可以看到数字化复原的石窟造像。
文化传承中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名白酒的佼佼者,汾酒不仅代表着清香型白酒的顶尖水准,更被誉为“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精湛的酿造技艺以及卓越的清香品质,共同铸就了汾酒在白酒界的独特地位。无论是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还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诗句使其家喻户晓,亦或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甲等大奖章,都见证了汾酒的不凡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汾酒更是成为了开国大典国宴用酒,其地位更是毋庸置疑。
近年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佳绩频传,荣获了包括国家质量管理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内的多项殊荣,同时还斩获了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商标金奖以及山西省政府质量奖等大奖。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国资委、省国资运营公司的悉心指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全体汾酒人将坚守“中国酒魂”的战略定位,践行汾酒复兴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效益。他们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责任担当,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务实进取、团结奋斗,共同推动汾酒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杏花村遗址的发掘也揭示了汾酒的深厚历史底蕴。该遗址位于杏花村汾酒老作坊以东,面积广阔,地势北高南低。经过层位关系及内涵分析,发现杏花村遗址的堆积形成历经了八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之久,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仰韶文化中期的文物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酿酒器——小口尖底瓮,其高33厘米,这一发现为研究汾酒的悠久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2018年,《农业考古》杂志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学家刘莉教授领衔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对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瓮中的植物残留物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了三个重要结论:首先,小口尖底瓮是专门用于酿酒的工具;其次,仰韶文化时期谷芽酒的主要原料是黍;最后,尖底瓮在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广泛存在,表明以黍为主要原料的谷芽酒是当时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体现了仰韶社会独特的饮食传统。
此外,杏花村遗址的发掘还揭示了蒸馏器的起源。中国白酒企业现在使用的蒸馏酒器具“甑桶”,其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被称为“甑”和“甗”。这两种器具都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其中“甗”与后来的甑桶更为接近。它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设有镂空的箅子,用于放置食物并通蒸汽。
值得一提的是,杏花村遗址的发掘者、考古泰斗张忠培先生认为,“以双鋬釜灶、甗、小口尖底瓮及尊为主要成分,是杏花文化区别于其他同期考古学文化的显著特征。”其中的甗,在杏花村先民的改造下,将传统的双鋬釜灶演变为双鋬斝,又将带横隔的釜灶改进为甗,从而与河南安阳的后岗二期文化共同成为甗的两大发源地。不同的是,杏花村的陶甗在设计上更为独特,其箅子和甗体是一体烧制的,这恰恰反映了酿造酒时代的甑桶特点。
综上所述,杏花村遗址不仅见证了酿酒技术的演变,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这里便有着长达6000多年的酿酒历史。到了龙山时期,杏花文化更是发展成为一支传承有序、独具特色的强势考古学文化。不仅如此,作为中华鬲文化最早、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杏花文化还成为山西从龙山文化到商文化的古文化标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甑桶”的发源地,标志着蒸馏技术的诞生。在龙山文化时期,杏花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输出更是将这一文明成果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坐落于杏花村东堡芦家街的汾酒老作坊,是一处占地广阔、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它曾是宝泉益、义泉泳、晋裕公司时期的酿造厂旧址,见证了汾酒的辉煌历史。这里不仅分布着众多古井和历史遗迹,还承载着汾酒的独特酿造技艺。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酿酒遗存,它集酿酒、贮存、销售为一体,展现了古代酿酒的完整流程。
汾酒老作坊与杏花村遗址紧密相连,后者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商周时期的酒器、酒具,包括珍贵的小口尖底瓮,成为国内最早的酿酒遗址。而汾酒老作坊,则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据考证,芦家街的酿酒历史可追溯至晋代,北齐时更是成为宫廷御酒的摇篮。唐代七十二家作坊的繁荣,宋代甘露堂的盛名,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井中出土的唐、宋代文物,更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数珍宝。
汾酒老作坊不仅见证了汾酒的辉煌历史,还承载着中国酒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酿酒企业,孕育了中国第一枚白酒商标。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的老白汾酒,以及在解放前9次荣获大奖的汾酒产品,都证明了这片土地上的酿造技艺之精湛。
随着历史的演变,汾酒老作坊逐渐成为了文物保护的焦点。1993年,它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更是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国务院将其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在中国酿酒史上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汾酒集团对汾酒老作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修复和扩建。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他们于2011年完成了文物的修缮和生产恢复,使这片历史遗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2年11月17日,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更是被国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如今,汾酒老作坊博物馆已向公众开放,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而“国家工业遗产”的称号,更是对这片土地上酿造技艺和历史的肯定。未来,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有望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6000年酿酒史的见证
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村镇东堡村以东,一处考古遗址揭示了长达6000年的酿酒历史。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山西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联合组晋中考古队在此发掘出大量生活器皿,时间跨度从仰韶文化中期(约6000年前)延续至商周之际(约3000年前),共计3000余年。其中,小口尖底瓮作为中国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成为杏花村人6000年前就开始酿酒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不仅将杏花村遗址列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谷物酿酒遗存之一,还为中国发酵酒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
太原的面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太原人做面食“像在搞科研”,从刀削面到猫耳朵,从饸饹到剔尖,面食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太原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数字赋能下的文化新生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太原的文化遗产正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给世人。通过VR等技术,太原的文物古迹实现了数字化复原和展示,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北齐壁画、天龙山石窟等珍贵文物。这种创新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太原的文化魅力得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太原的数字赋能发展,通过VR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如北齐壁画、天龙山石窟等文物古迹实现了数字化复原和展示。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示着1400余年前北齐勋贵显赫威仪与绮丽奢华的生活场面。戴上4KVR眼镜,瞬间身临其境。数字漫游打破墓葬阻隔,沉浸式欣赏满壁芳华成为可能。通过元宇宙技术,北齐壁画还“走进”中小学,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
天龙山石窟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开凿,以精美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上世纪20年代,遭大规模盗凿,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近年来,通过三维数据采集,实现了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数字化回归。2019年7月、2023年9月、2024年5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先后在法国、埃及、希腊展出,这是我国将流失的珍贵文物与其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如今,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借助沉浸式影院、VR、3D打印等科技手段,游客可以看到数字化复原的石窟造像。
在太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品更具创新力、吸引力、国际影响力。
从“煤都”到“酒都”,再到“面食之都”“醋都”,太原的这些传统印象正在被数字赋能下的新形象所取代。太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崭新的形象,走向世界、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