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机票背后的经济学秘密:从14元机票看供需博弈
特价机票背后的经济学秘密:从14元机票看供需博弈
最近,特价机票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据报道,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国内机票平均价格环比下降了15%,国际机票均价环比下降了约10%。其中,上海飞青岛的机票最低票价仅为14元,上海飞重庆的票价低至31元。这些令人咋舌的低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原理?
供需关系:决定票价的关键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航班运营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和相对刚性的供给特征。飞机的购买、维护、机组人员配置以及航权许可等都构成了航空公司的基础运营成本,这些成本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航班班次也难以迅速调整。
在长假期间,由于民众集中出行,旅游及探亲需求激增,导致对机票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从而推高了机票价格。然而,在长假结束后,市场需求快速回落,一方面,大量的旅客已经完成了旅行计划;另一方面,商务出行和其他非假期出行的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使得市场上对机票的需求骤然减少。
与此同时,航班供给并没有同步减少,航空公司仍然按照原定的航班计划进行运营。当需求明显低于供给时,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为避免空座率过高带来的损失,航空公司通常会选择降低机票价格以刺激消费,吸引那些可能因为低价而临时或提前制定出行计划的乘客。这样一来,“白菜价”的机票便在市场上出现,这也是航空公司应对需求波动、优化收益管理的一种策略。
航空公司的定价策略:动态定价与收益管理
航空公司在制定票价时,通常会采用一种称为“收益管理”或“动态定价”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票价,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航空公司会根据航班的座位余量、购票时间、竞争对手的票价等因素来实时调整票价。
在航班座位余量充足的情况下,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乘客,会倾向于提供较低的价格。然而,随着航班日期的临近和座位余量的减少,航空公司会逐渐提高票价,以确保每个座位都能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售出。这种定价策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歧视”,它允许航空公司根据不同乘客的支付意愿来设定不同的价格。
边际效用原理:低价票背后的逻辑
飞机机票的定价策略可以从边际效用的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一架飞机执行一次航班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在航班起飞前就已经确定且不随乘客数量增减而改变;变动成本则主要与燃油消耗、餐饮供应等相关,会随着乘客人数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但相对固定成本来说较小。
当一个航班班次开始售票时,航空公司首先通过销售高价票(如全价经济舱或商务舱)来获取收入,这部分收入往往能够覆盖甚至超过航班的整体运营成本。一旦达到这个阶段,后续每多售出一张票,其成本主要是变动成本部分,而对于已经支付了固定成本的航空公司来说,增加的这部分收入几乎全部为利润。
基于此,航空公司就有动力采用边际定价策略,即在确保成本覆盖的前提下,对剩余座位采取低价促销以吸引更多的旅客购票。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载客率,降低空座率带来的损失,还能有效利用航班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因此,我们时常能看到市场上出现“白菜价”机票的现象,这正是航空公司运用边际效用原理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市场策略调整的结果。
低价票的限制与条件
尽管市场上会出现极为吸引人的低价机票,但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买的没有卖的精”这一市场原则。航空公司为保障自身的运营利润和资源有效利用,在推出低价票的同时,通常会附加一系列限制性条款或条件。
例如,不允许改签意味着一旦购票后,如果乘客因故需要更改行程日期或航班,则无法免费或低成本地调整机票,可能不得不重新购买全额票价的机票。另外,低价票可能还规定了严格的退票政策,如收取高额退票手续费或完全不支持退票。
此外,低价机票往往还会对行李额度进行严格限制,仅提供极低甚至无免费托运行李服务,额外行李需按照较高标准收费。其他常见限制还包括但不限于:座位选择受限、优先登机等增值服务不可享受、积分累积规则不同等。
其他影响因素:成本上升与行业亏损
除了供需关系和航空公司策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机票价格。近年来,油价的持续上涨给航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据统计,2021年起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趋势明显,航空公司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以东方航空为例,2022年其航油成本同比增长7.95%。
国内航线的燃油附加费与航空煤油价格实行联动机制,当国内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超过每吨5000元,各航司可相应收取燃油附加费。2022年2月,我国航空公司开始恢复征收燃油附加费。到了7月,燃油附加费一度涨至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每位旅客收取100元,800公里以上收取200元,是2000年开始征收该费用以来的最高收取标准。
此外,机场建设费用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成本。机场建设费类似于高速公路的通行费,都是用来弥补基础工程的巨额耗资的。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整顿民航机场代收各种机场建设基金的意见》,规定机场管理建设费的征收标准为:乘坐国内航班的中外旅客每人50元人民币;乘坐国际和地区航班出境的中外旅客每人90元人民币。
从2006年开始就有人大代表对此项收费提出质疑,机场建设费到底还要收多久?到底应该是乘客出钱还是航空公司出钱?2012年,民航局转发财政部印发的《民航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废除了“机场建设费”的说法而统一称作“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大体不变,但是作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国库,取消了以往机场对50%资金的自主使用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机场挪用机场建设费“补贴家用”的口子。
疫情后的行业亏损也促使航空公司采取措施提高票价。据统计,疫情前的民航业连续11年保持盈利,然而近几年累计亏损预计已达4000亿元。2022年中国民航运输的旅客人数为2.5亿人次,还不到疫情前的四成。民航局规定,每周内日均国内客运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且平均客座率未超过75%时,航司可获得财政补贴。由此,航空公司可能会通过减少航线、控制客座率的方式来拿到补贴,从而导致机票变贵。
对消费者的启示
了解了特价机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在购票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时机。例如,避开节假日等高峰期,选择在淡季出行;提前规划行程,尽早购票;灵活调整出行日期,选择周二、周三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日子;关注航空公司的会员日和促销活动等。
同时,也要注意低价票往往伴随着诸多限制条件,购票前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确保自己的行程安排不会因这些限制而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机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消费者在购票时不仅要关注票价本身,还要考虑燃油附加费、机场建设费等额外费用,以及行李额度等实际需求,综合判断是否真的划算。
特价机票的出现,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也反映了航空公司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经济学原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还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出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