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度的挑战:长春新能源汽车如何破冰前行?
零下20度的挑战:长春新能源汽车如何破冰前行?
随着冬季的到来,长春市的新能源汽车正面临极寒天气的考验。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长春冬季的平均气温在-10℃至-20℃之间,极端低温可达-30℃以下。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技术困境:极寒天气下的新能源汽车
低温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性能会显著下降。据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极北寒测”专家组新能源测评专家王毅介绍,低温会导致电池内部电解液黏稠,锂离子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在-20℃的环境中,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能只有夏季的50%-70%。
除了续航里程的缩减,低温还会导致充电效率降低。电池内阻的增加使得充电速度变慢,快充模式下容易出现电池温度不均,加速电池老化甚至引发安全问题。此外,智能驾驶系统在极寒天气下也可能出现性能下降,包括摄像头结霜、传感器反应迟钝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各大车企纷纷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例如,极氪汽车推出“征服低温”技术,通过九源热泵、速热无霜空调等技术提升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理想汽车则研发了ATR自适应轨迹重构算法,优化电池电量估算精度,避免突然失速或“趴窝”的情况。
长春市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城市,长春市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不遗余力。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数据,全市计划到2025年实现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重要发展方向。
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购车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例如,2024年长春市发放8000万元商业消费券,重点激发汽车消费增长。同时,全市计划投放1亿元购房消费券,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在基础设施方面,长春市未来3年计划总投入127亿元,全面打造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车主的真实体验与应对之道
在实际使用中,长春市的新能源汽车车主们是如何应对极寒天气的呢?一位在长春工作的新能源车主张亮表示,他的纯电动车在冬季需要更频繁地充电,但总体瑕不掩瑜。“我每天上下班大约行驶40公里,夏季充满一次电可以跑100公里,现在只能跑60公里左右。但是小区和单位都有充电桩,晚上充电很方便。”
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则反映,在严寒条件下每天至少要换两次电池。“早上出门前要先预热电池,不然启动都困难。而且开空调特别耗电,有时候只能让乘客多穿点,少开空调。”
为了确保电动车在寒冷天气正常运行,车主们总结出一些实用经验:
- 合理充电:避免过充或亏电,尽量在温暖环境下使用慢充方式
- 存放与骑行:将车停放在室内或避风处,减少暴力驾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刹车
- 定期检查:清理车身污物,防止短路;检查电池外观及线束接头,及时处理异常
未来展望:突破极寒困境的技术创新
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极寒天气下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中国汽研的“极北寒测”结果显示,主流新能源汽车在-20℃环境下的续航测试通过率已超过80%,整车能量管理技术和低温电池保温、加热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专家预测,随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成熟,新能源汽车在极寒环境下的表现将大幅提升。同时,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和算法也在不断优化,以适应更复杂的气候条件。
对于长春市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来说,虽然冬季使用仍需面对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寒冷地区的普及前景依然光明。正如一位车主所说:“冬天确实有点麻烦,但想想夏天不用排队加油,还是挺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