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广州文化名人张九龄、韩愈的诗词传奇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3: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广州文化名人张九龄、韩愈的诗词传奇

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其中,张九龄被誉为“岭南诗歌第一人”,他的作品《感遇》二首甚至领衔《唐诗三百首》。韩愈三度来到岭南,留下了许多描绘广州美景的佳作。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01

张九龄:岭南诗歌的开创者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诗人。他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自幼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张九龄擅长五言诗,诗歌风格词采清丽,情致深婉,雅正冲淡。他的山水纪行诗、酬唱寄送诗、奉和应制诗最为人称道。其中,《感遇》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组诗创作于他被贬荆州期间,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身世的感慨和崇高的理想操守。

《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通过兰花的高洁,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崇高的理想操守。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诗人不慕名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格。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写于张九龄罢相后任职荆州长史期间,他怀念远在岭南老家的亲人,适逢中秋佳节,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更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描写中秋明月的经典名句,可以说是无人超越。每到中秋佳节,与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道,被人们广为传诵。

02

韩愈:三度岭南的诗文大家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韩愈曾三次来到岭南,留下了许多描绘广州美景的诗作。他的诗作展现了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广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赏析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余数十种,莫不可笑惊。
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
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騂。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
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
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岭南的海鲜美食,展现了广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韩愈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各种海鲜的形态和味道,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03

广州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从汉代杨孚到唐代张九龄、韩愈,再到宋代苏轼等,都留下了大量赞美广州的诗篇。

汉代杨孚是史家公认的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对岭南的风物进行系统整理,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异物志》。本书详细记载了古代岭南物产及风俗,每篇篇末设“赞”,系四言韵句,描述和赞美岭南各种珍奇之物,富有诗味。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异物志》“诗之流也”,又称“广东之诗,实始于杨孚”。

唐代张九龄回到广州时,写下这首诗:

除张九龄以外,在唐代,有近两百名谪宦文人来到岭南,岭南便是他们的文学重生地。其中非常著名的诗人有杜审言、宋之问、张说、韩愈等,他们大多以北方人的眼光看广州,用诗歌描绘广州的别样景致。其中“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三度来到岭南,行至广州时,留下此诗:

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的的南海神庙,在唐代成为中外海舶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南海神庙模型
人们在起航前祭拜南海神,祈求一路平安;返航抵岸,也会来到南海神庙感念神明护佑。中晚唐的一位将军高骈带兵征南诏国时,经过广州时写下《南海神祠》一诗,以祈求平安:

到了宋代,虽然何藻翔《岭南诗存》中说“广东宋诗存者尤鲜”,但还是有余靖、崔与之、李昴英等诗人的诗文集流传下来。

余靖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曾以尚书左丞、集贤院学士来到广州,他想尽办法恢复生产和对外贸易,为广州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关注民生,还把广州西园开拓为供民众游乐的公园,其《寄题田待制广州西园》可看作是当时广州西园的导游图:

李昴英(番禺人,曾任吏部侍郎)归隐于广州时,已有不少诗词酬唱了。他在增城留下诸多墨迹,还写下一首关于增城的诗:

与唐宋本土文人创作的艺术成就相比,流寓广州的大家,显然在文学创作成就上整体带动了广州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这些一流文学家入粤,一方面以粤人粤事促进了他们自身创作风格的转变,成就了他们个人创作的高峰;另一方面,在本土作家与流寓作家的深度融合上,引发了广东文学的整体性新变。

宋代诗人苏轼在粤生活六年多,曾游览白云山、南海神庙等胜迹,深谙岭南风物民情,作为一个骨子里爱国爱民的人来说,家国情怀与批判精神始终伴随着他的入粤行路。人生暮年,苏轼途经广州时他感知庙堂之远,得发闲适之心,写下了《发广州》:

在苏轼笔下,广州生机勃勃又闲适从容。他矗立南海神庙时看到了“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的开阔,感受到“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的自在。在苏轼的一生中,广州生活是黄州的延续,为苏轼的文学造诣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和思想土壤。

文天祥像。图源:梅州市纪委监委
南宋时期,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路过零丁洋时,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广东文学真正自成一家,自聚峰峦,在传承中建构广东文学传统,或者说进入广东文学的自觉时代,还是从明代开始。

广州南园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图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明代最著名的诗歌活动就是结社南园。元末明初,青年诗人孙蕡(fén)、王佐与十多位诗友结社于广州南园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是为“南园诗社”,无论在典籍运用上还是在才华上,都属一流。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五人成就最高,被称为“南园五子”。南园五子延续了张九龄以来的雄直诗风,内容上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对后代有着深刻的影响。“南园诗社”的出现,代表着岭南诗派新高潮的开始。

元末,

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广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也体现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从张九龄到韩愈,再到历代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作品为广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广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词之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