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青少年拒学问题如何破解?
疫情后青少年拒学问题如何破解?
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期间,青少年出现拒学现象日益增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何丽副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发现,拒学已非个案,初一、高一是高发年级段。这一现象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拒学问题的具体表现
拒学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逃学、惧学、倦学、怠学、厌学等。在刻板印象中,以前那些不来的学校上课“逃学”的“坏孩子”,流连在娱乐场所、加入帮派等。但是在最近十年,尤其是疫情后拒学的孩子愈来愈多,原因也愈来愈复杂,成为让人担心的社会现象。
拒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拒学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从内在心理因素来看,学业焦虑、社交焦虑、情绪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拒学。例如,有的学生因为过度担心考试成绩而产生恐惧,有的学生因为害怕被同学嘲笑而逃避学校,有的学生因为低自尊或完美主义倾向而失去学习动力。
从家庭因素来看,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都可能成为拒学的诱因。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经常批评指责,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阻碍了孩子的独立发展。
从学校因素来看,学业压力过大、课程难度过高、师生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例如,有的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感到挫败,有的学生因为与老师或同学关系不融洽而逃避学校。
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面对青少年拒学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拒学干预机制。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建立信任对话,避免指责,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同时,家长应调整教育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辅导,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帮助他们将学习与兴趣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辅导机制。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可以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支持方面:社会各界应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青少年辅导机构,为拒学学生提供专业帮助;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为青少年提供社交和学习的平台;媒体可以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成功案例分享
以王明(化名)为例,这名15岁的初中生,因为家长的高期待和繁重补习,最终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在明显的厌学行为上。这个案例清楚地表明,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会让孩子陷入厌学状态。家长们应当了解到,适度的期望与压力是有必要的,但过度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通过调整教育方式、寻找兴趣点、合理调整期望值等方法,帮助青少年重新找回学习的热情与自信。例如,有的家长通过减少课外辅导,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最终使孩子重新燃起学习热情;有的学校通过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新找回学习动力。
青少年拒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应理解孩子为何不愿上学,建立信任关系,设定小目标逐步重返校园生活。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辅导机制。社会各界应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共同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重新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