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横头街:一条街见证百年沧桑
中英街横头街:一条街见证百年沧桑
中英街,这条全长仅250米、宽不足4米的小街,承载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沧桑。它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闻名于世,因是中国领土,却由英军于1899年强行租借,由此得名。
历史沿革
中英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清政府废除《迁海令》后,荒芜已久的沙头角一带逐渐有人迹。最先迁来的是吴姓客家人,他们从河北沧州南迁至大埔,再至博罗,最终在康熙年间定居于此。随着人口增长,山咀村分出一支迁至沙栏吓村,开村始祖为吴氏第八十八代后人吴尚儒。
至清道光年间,移民渐增。沙头角横头街形成墟市,名字十分洋气,称东方和平市场,简称东和墟。逢农历一、四、七日为墟日。东和墟最旺时月货物吞吐量近三百吨。每天都有海鲜、大米、食盐等物资运至11公里远的深圳,送货的多是本地客家妇女。
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9年3月,双方完成了对新界东北部的划界,在因改道而干涸的沙头河河床上插上了“大清国新安县界”的界桩。界桩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形成了英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的格局。乡民在这条干涸的河床两边建屋,逐渐有了中英街。
建筑特色
横头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南洋风格的骑楼。民国初年,新界禾坑村人李新昶从4号界碑旁的榕树开始至5号界碑处,投资建了一排两层高的骑楼。这排骑楼具有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一、二层均设有连廊,女儿墙采用罗马柱装饰。骑楼临街一段起名叫“猷昶街”,成为中英街最早出现且保持至今的骑楼。
此外,中英街上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比如天后宫,见证了当地居民对妈祖的信仰;古榕树,树根虽在深圳,叶枝却覆盖香港,象征着“根在祖国,荫泽香港”;一口古井,滋养着界碑两边生活的人们。
文化价值
中英街不仅是深港两地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街上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这段特殊历史。博物馆内还原的仿真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模型、锈迹斑斑的各式器具、仍有“温度”的黑白相片,折射出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中英街尽头有一条海边栈道,可以望见盐田港口,看到港口的集装箱和货船。边上是沙头角居民区,漫步在海边,感受海风,对面的小山就是香港。
旅游体验
中英街现已成为集购物、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体验独特的异域风情,了解历史故事,感受文化传承。中英街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主要建筑有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中英街雕塑墙等。
香港一侧现已开放自驾游,提供100个私家车位。游客需提前申请电子旅游禁区许可证,并通过运营方网站预约车位。此外,中英街还有多个打卡点,如顺平壁画街、沙头角码头、中英街花园等,让游客可以全方位感受这条百年老街的魅力。
中英街,这条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街道,如今已成为深港两地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你漫步在这条充满异域风情的街道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交融。如果你来到深圳,一定要去中英街走一走,感受这段独特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