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中的开封:大年三十的团圆与传承
年俗中的开封:大年三十的团圆与传承
大年三十是旧岁新年交替的关键时间节点,也是过年气氛的高潮。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要和亲人吃上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在开封人的心目中,大年三十怎么过、年夜饭怎么吃,是年过得好不好、年味浓不浓的关键所在。
家家举宴辞旧迎新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整个春节中最隆重也是节日气息最浓的部分——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又称大年夜,这一天,年夜饭是重头戏。年夜饭多半是本地家常菜,南北略有不同。北方一般吃饺子,南方许多地方吃年糕。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吃年糕则是象征“年高”,期盼来年过得更好。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饭的席面上都少不了鱼。从熏鱼、腊鱼,再到清蒸鱼、红烧鱼,取的是“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好彩头。
海报:王丽华
这个夜晚,锅与铲的碰撞声编织着幸福的节日序曲。有人说,吃了这顿饭,紧张的生活才有继续的动力;吃了这顿饭,疲倦的身心才有支点;吃了这顿饭,飘零的感情才有着落……年夜饭,永远是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开封便有祭祀后吃团圆饭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除了享用佳肴之外,重头戏便是吃饺子。宋代开封人吃的馉饳,近似现在的馄饨,后逐步演变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大约到明清时才称为饺子,民间多称为水饺,这一天的水饺称为团圆饺。
关于大年三十,开封有诸多被时代逐渐淘汰的旧俗。以前,这一天有“文官封印”“武官封操”“百业封门”“说书的封板”“唱戏的封箱”“讨饭的封棍”等。当然,也有许多沿袭下来的民俗,如大家都熟悉的贴门神、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和守岁。祭祖仪式一般由家中长辈操持,是开封民间大礼,饱含着中华民族“不忘本”的传统文化。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意为“辞岁”,长辈要给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到凌晨。
团圆欢乐尽在其中
“不管生长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关于食物最深处的记忆永远是家庭团圆和美的回忆。”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对年夜饭的描述。
2月4日,距离大年三十还有几天时间,75岁的刘素珍老人已经开始为年夜饭准备食材。“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我一直坚持年夜饭在家里吃。这顿饭吃的其实不只是饭,品的也不只是菜,而是饭菜里流露的温暖,是空气里流动的那份亲情,是一年来我们对儿女、儿女对我们的牵挂和思念。”刘素珍一边忙活,一边讲述她记忆中的年夜饭。
刘素珍虽然口齿已不太清楚,但聊起过年,老人记忆犹新。她说自己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就是年夜饭。父亲是教书先生,字写得好,每年都有许多邻居拿着红纸来家里请父亲写“门对儿”。到了晚上,家里整饰一新,门板上贴的是崭新的门神,门两边是父亲手书的带着墨香的对联。年夜饭也预备齐了,丰盛的饭菜是平常根本吃不到的。“我们那时候是个大家庭,等奶奶、母亲、大娘、婶子亲手包的饺子热气腾腾端上桌,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也笑逐颜开。”刘素珍说。吃过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熬年”,孩子们放炮、点灯笼,大人们围在炉子边聊天、嗑瓜子、吃花生,喜庆团圆的氛围浓郁温暖,这是她关于过年最美好的记忆。
关于过年,“80后”市民张盛利印象最深的是年夜饭。“爸妈从午饭后就开始准备,杀鸡洗鱼、熬皮冻、蒸扣碗……虽然我们家才4口人,但年夜饭至少有6个凉菜、8个热菜,层层叠叠摆一大桌子。等饺子端上来时,我和哥哥基本已经撑得吃不下了。”今年的年夜饭,张盛利打算和家人一起下厨。“自己做虽然费事,但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在家里吃年夜饭才有过年的样子。下馆子哪天都行,年夜饭一年可就一回。”
年夜饭记载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许多人订购半成品后在家简单操作,也可以吃到美味年夜饭。不少饭店也推出年夜饭上门服务,人们可以在家里“订制”年夜饭,请酒店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既能享受美味,更能感受那份亲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如今,年夜饭已不仅是满满一桌子饭菜,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平日里为了生活各奔东西的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吃一顿团圆饭,酒肴相对,倾诉生活感悟,每个人心中那种充实的幸福感难以言喻。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