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在“产学研医”高效协同的新赛道
狂飙在“产学研医”高效协同的新赛道
在以"创新"为"新质"赋能的时代背景下,医疗机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医疗新动能,而其抓手正是"产学研医"的协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对于高水平医院来说,只有把产学研医视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整体,才能真正促进医院整体学科建设和运营水平的提升。
7月10日下午,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发起的"2024医院创新研讨会——培育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 构筑产学研医协同创新路径"线上研讨会如期召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王良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曾木圣、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王成伟、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林敏、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副院长熊伍军、怀化市肿瘤医院副院长杨春燕等嘉宾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分享观点。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袁霞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分别主持了会议的上下半场。
主题演讲
此次研讨会上半场嘉宾观点分享环节由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袁霞主持。
袁霞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办法明确指出,临床专科是指医疗机构围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领域,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通过优化内部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融合多个传统临床科室或学科,为患者提供全流程诊疗服务的组织或平台。如何优化运行机制,如何融合多个学科,抓手正是产学研医的协同创新,邵逸夫医院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十分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立医院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好主体作用,探索科研创新、融合与转化新模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致辞
沈洁:培育医学新质生产力
医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方向明晰,要求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医务工作者要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梅奥医学中心的"新质生产力"如何?他们每年收治140万患者,来自130多个国家;他们多学科紧密配合,协同确诊,通过MDT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他们对每位患者进行半小时以上的问诊,体现出极致的医学人文;他们门诊住院转化率高,成果丰硕。
对于我国的高水平医院来说,代表了全国顶尖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那么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有四点,要注重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要注重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注重高水平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要注重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
具体来说,首先要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医学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的战略科学家,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其次,以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新型生产工具发挥作用提供更大舞台;再次,拓展劳动对象种类形态,当数据被有效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处理后,大数据作用新型生产要素,可放大价值创造效应,释放出更大的生产效能,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王良静:多院区协同发展实践
医院目前有两个综合院区,三个专病为主的院区,还有两个在建的全球示范性医学中心。多院区之间同质化、集团化、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者思考的新课题。
在探索多院区管理中,发现六个难点:一是国内没有成熟模板可以借鉴;二是"一体化"管理难度加大;三是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增强;四是学科布局有待科学规划;五是医疗质量同质化面临挑战;六是医院文化整合难度加大。
为此,医院完善顶层设计及管理架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家级平台建设办公室,通过学科评估明确学科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专科,使每个院区有不同特色。例如博奥院区是心脑血管诊治中心,滨江院区打造了骨科诊治中心和器官移植中心。
为了多院区的医疗质量协同发展,医院出台了管理要求,通过"五个一"来保障同质化诊疗,即一个建制、一套系统、一个标准、一种文化、一张发票。比如一套系统是指信息化系统,医院夯实数字基建,将多院区系统打通,使数字字典统一,建设了区域影响数字化诊断平台和数字化大病理平台,推进数字化药事服务,引进了多院区全流程医务管理系统。又如,为了各院区使用同一个标准,医院修订完善院级制度663个,部门制度1010个,实现医疗质量闭环管理,落实情况移动端随时可查,极大提升了多院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曾木圣:致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通过政策给与时间和资金的支持。医院从服务、监管、支撑、协调四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临床科研的制度,并定期更新。比如,出台了"临床医学科学家培养计划",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均可申请,每年给与连续三个月的科研时间,以及每年十万元研究经费的资助。医院将开展临床研究作为竞聘临床大IP的重要条件,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临床研究。
医院面向科技前沿,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2001年,成立抗肿瘤新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成为广东省癌症中心;2018年,成为省部共建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成为广东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医院不断配置高端资源,升级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前沿转化研究平台、医工结合平台和临床应用研究平台。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医院充分挖掘转化及临床研究的优势,促进诊疗应用,临床研究已经成为对标国际顶尖癌症中心的重要指标,通过诸多科研成果,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医院竞争力。近五年来,临床研究成果被NCCN国际指南采用48次,多项研究亮相国际最高会议讲台,国自然立项数稳居专科第一,在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跃居全球癌症中心第四位。
医院目前正在开创三个院区的新格局,目标是建成世界级肿瘤医学重大创新基地、世界性疑难肿瘤诊治中心和国际肿瘤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助推国家肿瘤防控战略的实现。
专题讨论:"产学研医"四轮驱动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医院如何持续做强优势学科,通过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学科群,夯实区域医疗品牌?医院如何开展前沿医学研究和创新转化,如何推进临床诊疗水平向"高精尖"迈进?
下半场主持人
肖明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下半场专题讨论环节,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主持。
面对主办方抛出的问题,胡鹏认为,产学研医要齐头并进,但从成果转化的角度看,大家热衷于国自然,这样不利于把其成果最大化。去科室服务的时候,发现科研都做的很好,论文发的很多,成果形成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产业转化的布局。优势科室其实需要"转化诊断",从临床研究角度,院企合作要创新有办法,转化有体系,有专职专业的团队,提供全流程的管理,精细化运营,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林敏说道,学科建设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气",打造特色学科群,要先把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好,利用学科平台和信息化平台,打通临床科研和转化的通道。比如脑机接口是最前沿的医学科技,但我们可以思考,能不能用微创技术去加持脑机接口,这便是跨学科的一种交叉协同创新。面对新的挑战,公立医院要发挥出优势学科特色,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助力医院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熊伍军指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医四轮驱动,医院立足于当地疾病谱特征和群众需求,引进了大量的医学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研究建立在临床需求之上,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在脑血管外科领域,医院和上海张江多个企业合作,并和院校建立研究机制,各取所长,促进成果更好的发挥作用。今后,医院将继续开展前沿医学研究和创新转化,从参与到主导,推进临床诊疗水平飞速提高。
王成伟表示,作为新疆唯一一家肿瘤医院,在做好本职医疗工作外,更多的是通过专科联盟形式和其他医院保持联系,医院的学科精细化管理首先是做评估,然后标准化建设,助力学科融合协作,基于单病种MDT专家团队,与专科中心相互促进,打造平台支撑,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医院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助力医院专科水平的提升。医院以人才和学科为两翼,对标国内头部医院,建设了"三位一体"的优势学科集群。
杨春燕说道,利用市级癌症中心平台,医院积极打造特色专科群,根据当地肿瘤疾病谱,确定了医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梳理了临床诊疗强项,把同一系统的疾病放到医院同一个病区,先后成立胸部肿瘤诊疗中心、消化道肿瘤诊疗中心、妇科肿瘤诊疗中心等,每个中心都有专业医生和设备,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医院通过多学科联合查房和MDT,制定出最优诊疗方案,医务部有督导和考核,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