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天山到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天山到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9
来源
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3137/202404/t20240418_1126276.html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5/29/content_26060560.htm
3.
http://www.xj.chinanews.com.cn/dizhou/2025-01-03/detail-ihemkwws4596553.shtml
4.
https://slstnews.xjtvs.com.cn/Share/ArticleShare?ArticleId=3931653
5.
http://www.zuojiawang.com/pinglun/56909.html
6.
https://www.waae.com.cn/index/index/detail/id/214
7.
http://www.news.cn/local/20241215/1886dc0ae7c44567ac2467a613adca9c/c.html
8.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09_5769940.shtml
9.
https://appraven.net/app/6494591

中华经典诵读,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如今在天山脚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喀什到和田,从图书馆到校园,新疆各地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01

新疆:中华经典诵读的生动实践

2025年元旦前夕,喀什地区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迎新年中华经典诵读会。此次活动以“经史子集”为展览主线,全面展示了儒学经典、史学巨著、政论名篇、诸子百家思想、诗词文集以及戏曲小说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活动现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目推荐”专栏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装帧设计吸引着每一位步入展厅的读者,他们或驻足细赏,或轻声讨论,从儒家《孟子》到史学《史记》,从诗词《唐诗三百首》到戏曲《赵氏孤儿》,每一部经典都如同一扇窗户,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汲取智慧与历史经验。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29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新疆站总展演暨颁奖典礼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圆满举行。此次活动由央广网、天津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主办,和田地区文旅局、央广网新疆频道、新疆央广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和田地区各县市委宣传部、和田地区图书馆协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副总裁王怡峰,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刘奕,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新疆戏剧家协会理事、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朱戈以及天津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组织部、网信办、和田地区文旅局、教育局、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分管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台上台下共同诵读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自“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新疆站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最终来自萌新组、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社会组5个组别的36余名选手脱颖而出。活动现场,《我是中国娃》《这是一张张怎么样的脸》《生如胡杨》……获奖选手们满怀期待与激情,用深情的诵读诠释了中华经典诗文的深邃内涵与时代价值,他们或慷慨激昂,或低吟浅唱,为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和田消防救援支队诵读《当那一天来临》(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刘奕说:“在这次的比赛当中,我们新疆艺术学院的学生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今天我们也是带着精心排演的朗诵作品《白杨礼赞》来到了我们的颁奖活动现场,希望通过同学们深情的朗诵,向社会展现了新疆艺术学院大学生的风采,也用他们自己的专业向经典致敬,更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策划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是全国文化类IP,旨在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诵读中华经典,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共同建设“书香中国”。自2023年以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报名人数超10万人次,全网触达量突破5亿人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经典、诵国韵”的热潮,被中央网信办评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彰显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副总裁王怡峰表示,“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活动秉承第一季的精神内核,继续聚焦传统文化,溯源民族根魂,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实践总台“满屏皆精品”的文化使命。作为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文化桥梁,“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活动融公益性、民间参与性、专业权威性于一体,以诵读为形式,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始于声音,根植于人心,“声声”不息。

02

朗诵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构建“现代诵读艺术”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然而,当代朗诵艺术仍面临一些挑战。许多朗诵者在表演时存在拿腔拿调、脱离生活的问题,这种不成熟的朗诵方式对传播文学艺术、推动朗诵艺术的发展是有害的。著名作家王蒙曾批评道:“我最难过的是,我被邀请去参加小学的开学典礼,那是我70多年前上过小学的地方。结果,这开学典礼上,遇到学生代表讲话,每人都是拿着一张纸,照着念稿,连念稿的腔调都是一样的,都是朗诵腔。我最怕的是朗诵腔,听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也讽刺了那种不顾内容、缺乏情感的朗诵:“为空洞的喊叫:‘八月二十六日,在波罗金诺会战这一天,安娜•帕夫洛夫娜举行了一个晚会,晚会上的精彩之处是要宣读至圣者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他派人向皇上献出上帝虔诚的仆人谢尔吉的画像时写的。这封信被奉为教会爱国辞令的典范。预定由瓦西里公爵亲自来宣读,他是以朗诵技巧著称的。(他曾为皇后朗诵。)所谓朗诵的艺术就是要大声的吟哦,时而像绝望的嚎叫,时而像温柔的絮语;完全不管文学的含义,所以嚎叫落在哪些字上,絮语落在哪些字上,这纯粹是偶然的。”

针对这些问题,有声语言艺术家乔榛指出:“要抛弃‘朗诵’概念。诵读关键在于要对作者、作品的内涵有深入体会,理解透了,让自己有一种冲动去宣泄、表现角色,情感要像水一样流淌出来,流淌到观众心中,一起感动,一起反思。这才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朗诵’的关键不在于技巧,不在于自我表现,应当去掉杂念,要把自己对人的理解、对爱的理解从心里流淌出来。换言之,要‘抛弃’朗诵。”

因此,构建“现代诵读艺术”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它强调坚持以文为本、走心至上,把文本用声音的方式有技巧、艺术、走心地表达出来,重在还原作品的意境。著名的有声语言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就一直坚持诵读的艺术理念,并推出了“葛兰诵读文化季”,成立了“中华女子诵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在2018年五一特别直播节目《五月诗会》上,对所有参与诵读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律冠以“诵读者”的概念。这些举措表明,“诵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所接受、传承、弘扬。

03

中华经典诵读与青少年文化教育

中华经典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202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了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参赛规模超千万人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大赛分为诵读、讲解、书写、篆刻四个赛项,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语言文化素养。

据统计,本届大赛共有132万余件作品入围初赛,经复赛和决赛,共评选出获奖作品8510件,其中,“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获奖作品2025件,含一等奖181件,二等奖357件,三等奖540件,优秀奖947件;“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获奖作品1623件,含一等奖126件,二等奖156件,三等奖456件,优秀奖885件;“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获奖作品4119件,含一等奖350件,二等奖643件,三等奖1105件,优秀奖2021件;“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获奖作品743件(组),含一等奖74件(组),二等奖118件(组),三等奖193件(组),优秀奖358件(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奖610组、优秀组织奖(团体、个人)281个。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华经典诵读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青少年不仅能够学习古人的智慧,更能够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教育部办公厅在通知中指出的那样,大赛旨在“体悟中华优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思想实践,提升语言文化素养,激发文化自信自强”。

04

结语

从新疆的实践到全国的推广,从传统的继承到现代的创新,中华经典诵读正在展现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华经典诵读,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