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保护区:如何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双赢?
天目山保护区:如何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双赢?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总面积达428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知物种达920科10462种,其中木本植物就有1200多种,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天目山面临的重要课题。
旅游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天目山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2023年天目山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逾亿元。然而,旅游业的繁荣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森林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游客的增多会带来垃圾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的难题;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如随意采摘、乱扔垃圾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出台
为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浙江省制定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该条例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从多个方面对天目山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明确规定:
优化规划分区: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的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编制保护区规划。
明确保护重点:将多种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列为保护对象。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发展具有天目山特色的生态产业,促进保护区与周边乡镇、村庄的融合发展。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加强跨区域联动监督,形成“天目叠翠·生态惠民”监督品牌。
加强经费保障:将保护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双赢
借鉴国内外其他保护区的经验,天目山正在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例如,保护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通过科学规划旅游路线和游客容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保护区还可以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机会,让社区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保护区+社区”的发展模式,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展望未来
随着《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实施,天目山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规划和管理下,天目山不仅能保持其独特的生态价值,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