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同住的方方面面
离婚后同住的方方面面
离婚后,前夫前妻继续住在同一屋檐下,这种现象在台湾并不罕见。在当今高生活成本的经济环境下,许多夫妻因经济压力、子女抚养等原因选择继续同住。然而,这种选择既有其便利之处,也存在潜在风险。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离婚后同住的利弊,以及对成人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离婚后继续同住的原因
经济因素: 离婚往往导致经济状况的改变,在现今生活成本高企的经济环境下,许多夫妻在离婚后无力负担各自的住所。尤其当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工作,离婚后要维持相同的生活品质更加困难。
子女教养: 对于有年幼子女的夫妻来说,继续同住可以维持孩子原有的生活环境,减少因离婚带来的冲击。此外,像美国的某些州有法律规 定,若父母双方同住,则无需支付子女抚养费。因此,有些夫妻会选择继续同住以节省开支,或争取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社会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对离婚的接受度提高,离婚后继续同住也逐渐被视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离婚后继续同住的优缺点
优点
减轻经济负担: 继续同住可以分摊房租、水电等生活开销,减轻双方的经济压力。
提供子女稳定的环境: 孩子可以继续住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与父母双方的关系,减少因搬迁、转学等带来的适应问题。
方便共同分担育儿责任: 双方可以更容易地协调照顾孩子的时间,减轻单独抚养的压力。
缺点
持续的冲突和紧张关系: 即使已经离婚,双方仍可能因为生活习惯、子女教养等 问题产生摩擦,影响彼此的情绪和生活品质。
缺乏个人空间和隐私: 继续同住意味着双方必须持续分享生活空间,可能导致压抑和不满。
难以展开新生活: 继续同住可能会让双方难以放下过去,阻碍展开新恋情或追求个人目标。
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持续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显示,父母离婚后的持续冲突,比离婚本身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有一个比较大的禁忌是值得小心的,在原来的婚姻关系中,曾经经历任何型式的家庭暴力,继续同住是相当危险的,
对成人身心健康的 影响
压力和焦虑: 即使已经离婚,继续同住仍可能带来压力和焦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不佳时。
情绪困扰: 缺乏个人空间和隐私,难以展开新生活,都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沮丧等 问题。
人际关系的影响: 继续同住可能会让朋友、家人难以理解,影响社交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起美国就流行“离婚后还可以是好朋友”的说法,在台湾,这种说法透过名人夫妻档在媒体上的发言、影剧综 艺新闻也一再被扩散,但实际 上真的做得到吗?恐怕不是,丹 麦在2020年还发表了一个叫“离 婚后的合作”(Cooperation after divorce, CAD)的随机对照实验,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互动,主题包含协助孩童经历父母离婚、对同教养的协议…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离婚对自身的 影响、放下和宽恕、应 对悲伤、处理负面想法、危 机处理和愤怒管理”这 块自我调适的历程,经过一年的线上学习,这个教学平台帮助离 婚者更好地应对离婚带来 的压力和情绪困扰,从而间接地减少了对前任伴侣的敌意。这说明什么?“离婚后还可以是好朋友”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每个人在签字离婚完就从此海阔天空,真的放手了。
对孩童身心健康的 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父母离婚后若持续冲突,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情绪困 扰、学业表现下降等问题。即使父母没有明显的冲突,孩子也可能因为家庭结构的改变而感到不安和困惑。尤其是高冲突离婚的影响更大。
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离婚的经验,对婚姻和亲密关系产生负面观感,影响日后建立稳定关系的能力。这从1960年代就有研究持续在做,目前比较新的观点是:
①孩子看到父母离婚,双方背弃了对婚姻的承诺,让子女未来对婚姻的承诺感也降低,更容易在婚姻出现问题时选择离婚,而这同时也与子女较差的人际技能有关;
②父母离婚显著增加子女离婚的机率,且双方配偶都来自离婚家庭的婚姻,离婚机率远高 于只有一方来自离婚家庭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家庭结构转变次 数(例如父母离婚、再婚等),也是影响子女婚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学习模仿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 孩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模仿父母的冲突处理方式,影响日后的 人际关系。
其他影响
法律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继续同住可能会影 响双方在法律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例如财产分配、税务减免等。
对再婚的影响: 继续同住可能会影 响双方各自再婚或彼此再次结婚的可能性,以及新家庭的组建。
参考文献:
Øverup, C. S., Ciprić, A., Gad Kjeld, S., Strizzi, J. M., Sander, S., Lange, T., & Hald, G. M. (2020). Cooperation after divor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online divorce intervention on hostility. Psychology of Violence, 10(6), 604.
Gold-Bikin, L. Z. (2011). Why People Live Together After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25(2), 1-3.
Wolfinger, N. H. (2005). Understanding the divorce cycle: The children of divorce in their own marri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