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出手!网售药价差迎监管风暴
国家医保局出手!网售药价差迎监管风暴
“原本以为都是一家药店,药价应该是一样的,没想到差那么多。”北京市民刘女士最近在购药时发现,同一家药店的同款药品,线下价格竟然比线上贵出不少。
刘女士因咽痛到小区附近的药店购买蒲地蓝消炎片,店员提供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蒲地蓝消炎片,每盒售价28.5元。然而,当她在外卖平台查询时,发现同一家药店的同款药品在线上仅需15.8元,甚至在秒送服务中还能享受9.9元的特惠价。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多家药店发现,线上线下药品价格差异普遍存在。以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为例,线下药店售价28.9元,而线上平台仅需12.7元;999感冒灵颗粒线下18元,线上只要12.4元;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线下59.9元,线上32.8元;布洛芬缓释胶囊线下36元,线上21.4元。
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家药店店员表示,这是由于线上平台的促销活动和补贴策略。一位店员解释说:“线上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他们通过补贴和折扣吸引用户,这与药店本身无关。”
为了解决药品价格不透明、差异大的问题,国家医保局采取了新的监管措施。今年初,国家医保局开展“四同药品”(即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药品)价格专项治理,推动药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随后,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明确在药品价格监测中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作为比价锚点,对比其他渠道药品价格,治理不合理高价。
各地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相继推出各种“比价神器”。例如,深圳市医保局推出的“医保价格通”系统,涵盖了24万个药品和73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公众可以通过公众号和官网查询对比。西安市上线的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让参保人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实时比对药品价格。北京市也允许参保人员在京东、美团等平台线上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OTC药品,并支持家庭成员共济使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药品价格完全统一并不现实。根据《价格法》规定,一般药品实行市场定价,药店有权自行决定销售价格。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药时应充分利用各地推出的比价系统,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购药渠道。
这一系列监管措施和比价系统的推出,有望让药品价格更加透明合理,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