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息》:你读过的书,是缝补自己一生的拼图
《阅读不息》:你读过的书,是缝补自己一生的拼图
《阅读不息》是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的遗作,收录了他最爱的36篇阅读随笔。从罗伯特·布列松的小说到夏目漱石的散文,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到八大山人的书画,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塑造了他的艺术风格。
有人说,世上只有两种人,爱坂本龙一的,和不认识他的。作为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音乐被誉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艺术。”然而他却亲口承认,比起搞创作,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是当书店老板。他不仅有一家私人图书馆,还在晚年时整理了一份“坂本书单”。2023年他去世后,这份书单经校验出版,名为《阅读不息》。
读书,弥补生活的空白
坂本龙一,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图书编辑,曾帮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和大江健三郎出版过作品。母亲是服装设计师,思想前卫,性格开朗,从不约束儿子对世界的探索。家里藏书颇多,再加上父母引导,坂本龙一小小年纪就爱上了阅读。
在书里,他回忆道:整个求学生涯,自己很少拘泥于书桌前,而是一天天流连于书店和电影院。每到寒暑假,当同龄人无聊着四处乱窜时,他就沉浸在一本本书中不能自拔。夏日困乏的午后,他会读布列松的小说,为书中殉情的少女哭泣;百无聊赖之际,他会寻着夏目漱石的踪迹,在脑海里畅游深山密林;勤学俭工的空隙,他会匆匆买来太宰治的小说,一扫心中的烦闷。
大学毕业后,坂本有很长一段时间,日子过得极其迷茫。他找不到喜欢的工作,也尚未撞开音乐殿堂的大门,每天都无所事事。好在有书籍陪伴,再无聊的日子,他也过得有滋有味。他在书里总结说:书有各种各样,有些是为了提高见识,有些能获取信息,有些能深化思考,也有些只是很有趣。每翻开一本书,就为生活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生而为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拿到了一套人生脚本。要么困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要么只是两点一线地奔波,要么被生存拖累得灰头土脸。如果不读书,这辈子大概率就这么蝇营狗苟地过了,人生的美好体验是大打折扣。但要是读了书,即便你足不出户,即便你手头拮据,都丝毫不影响你领略大千世界。恰如乔治·马丁所言: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只能活一次。读书和不读书,对生活的感知度是截然不同的。
读书,捡拾灵感的碎片
书中,收录了一段许知远对坂本龙一的回忆。那是坂本龙一做客《十三邀》的前夕,许知远思来想去,都觉得坂本是谜一样的人。坂本的音乐别具一格,想象力天马行空。他这个人也捉摸不透,想什么做什么总是出其不意。按惯例,许知远要送嘉宾一件伴手礼,可一想到坂本龙一,他就完全没了思路。最后,他送了一本《八大山人》的画册,碰碰运气。谁料,这本画册正中坂本龙一的下怀,令其爱不释手。
在书里,坂本专门写了一篇《八大山人》,并坦言自己从画作中找到了创作灵感。画作中的留白,刚好对应起乐曲中的间奏,给人营造出无限的余味。其实,从书中找灵感,在坂本这里,可谓轻车熟路。名曲《life,life》,被视作他与死神的对话。而这份灵感,正是来自他读过的一句诗“死亡必然降临,但生命的奇迹却让人无限期待”。还有《fullmoon》,乐曲的起承转合,与剧本《遮蔽的天空》不谋而合。更别说最著名的《末代皇帝》,也与坂本龙一深厚的文学积累脱不开干系。
40年前,坂本龙一受导演贝托鲁奇之邀,出演电影《末代皇帝》。还没拍几个镜头,贝托鲁奇就忽然给了他一个任务——为电影配曲。“时间三天,不能推辞,否则电影你也别演了!”然而,坂本龙一听后,潇洒地接招了。在接下来的一周,他一口气写了45首,之后又反复修改,最终令贝托鲁奇大为满意。坂本龙一能完成这项高难度的工作,是因为他对东亚历史、中国传统文学都了然于心。
在书里,坂本很生动地形容书带给他的灵感:尽管阅读有时候是碎片化的,那感觉就像一个个泡沫飘荡在我们的意识中。 但只要触碰到其中一个泡沫,具体的影像与声音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播放。我对此也深有感触。每当写稿子没有思路,我就会随手拿一本书来看,总能有那么一两句话能给我指引。如果你也遇到解不开的难事,过不去的坎,不妨也静下心来看看书。或许某位前辈的经历,给了你启迪,也许某段专业的论述,会给你答案。
看过一个说法。这世上,压根没有灵光乍现一说,你积累超出大部分人的那部分,就是灵感。你多读韬略类的书,遇事自然反应敏锐,思路畅通,出其不意地见招拆招;你多做文史哲积累,写报告、策划方案、运营内容,自然也是文思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沉淀多了,自然会厚积薄发。
读书,弥合内心的创伤
在艺术界,坂本龙一堪称天赋型选手,备受上天垂爱。他家境优渥,外表俊朗,不到30岁,就凭借独特的曲风盛极一时。迈克尔杰克逊为他填过词,东野圭吾赞他为天才,天后王菲视他为男神。在世人眼中,他是那么璀璨耀眼,那么潇洒自由。但实际上,他这一生,却异常坎坷,甚至两度患癌。从62岁确诊咽喉癌后,他就成了个药罐子。每天都要忍着剧痛,吃下五颜六色的药丸。最难的时候,放射治疗导致他口腔溃烂,无法进食。但更痛苦的还在心里,他不甘心不服气,不愿就这么被打败。
那段日子,他停下所有工作,无法创作音乐,只能安静地看书。他拜读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桥元淳一的《时间从哪里诞生》。两本书不约而同地点醒他,不要纠结发生了什么,也别焦虑未来,过好当下每一秒,生命就不会被辜负。于是,他更沉浸于阅读中,将注意力放在每一页纸每一个字上。看着看着,他果然感到没那么痛苦了,反而收获了内心的平静。
在书里,谈及夏目漱石时,他都能开玩笑式地说:“夏目漱石死于胃溃疡,终年49岁,相比之下,我幸运多了。”心态一放松,内心中那些委屈、恐惧、绝望,便不见了踪影。更令他欣喜的是,自此以后,读书成了他缓解伤痛的良药。六年后,当他又确诊直肠癌,又做了大手术后,即便全身插着五六根管子,两条胳膊同时打着点滴,他都会从病床上爬起来,坚持看书。有人对此不解,但坂本龙一明白:人最脆弱的时候,书能赋予人活下去的力量。周国平说,读书是治愈心疾最好的药。其实,我们遭受的大多数苦难,都能从书中找到慰藉。迷茫、难过、孤独无助时,只要还能读书,就总有一本能把你托举出绝境。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谁不曾在命运捶打中受伤?但好在还有书可以读,我们就永远有转圜的余地。
读书,拼凑出你真实的模样
2022年12月18日,坂本龙一全球线上演唱会开幕。比起之前数百场演唱会,这次是他离世前的最后一场。伴随着轻柔的前奏,光束从天而降。灯影里,坂本龙一还是老样子。穿着一身黑,鬓角修得利落至极,刘海随手一拢就乱得恰到好处。这种不落俗套又温暖人心的气质,正是他留给世界的最终印象。
其实,坂本龙一并非生下来就如此细腻多情,他也曾躁动不安。他曾像披头士那样,化着夸张的妆容,走上街头闹事。晚年时,他自嘲说,我绝不和年轻时的自己做朋友,那人太讨厌了。只是后来随着读书的深入,内心的亲切平和,才渐渐浮现在脸上。在书里,他谈起《思索生命之旅》,明白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他也要与人为善;说到《黑泽明全画集》中的自然风光,他感慨这世界太美丽,进而流露出无与伦比的柔情;而当谈起夏目漱石的《梦十夜》,那一个个绚烂的梦,又让他有了高出世俗的品相。
果真是一个人的气质里,就藏着他读过的书。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举手投足间,言行举止里,会流露一种沉静而迷人的气质。书籍对一个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在你拿起的那一刻,就组成了真实的你。
读《阅读不息》候,我感觉像是在翻看一位天才的书影音标记。音乐会聚光灯下,弹钢琴的是他,但《阅读不息》拼凑出的,更是他。他被一本本书塑造、治愈,也因一本本书,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家。诗人西川曾说:“阅读是我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我肯定是被阅读塑造了,除了此世界,我有另外的世界。”构建自我的世界,就像玩拼图,我们都在聚精会神寻找缺失的那一块。而读过的每一本书,恰似形状各异的拼图,刚好严丝合缝地组成了我们这个人。有的填补了生活空白,有的增长了内在智慧,有的弥合了身心创伤,有的丰富了我们灵魂的模样……
只要翻开书,人就能在阅读中,打造专属的内心世界,完成自己的人生拼图。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