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风餐露宿中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风餐露宿中的革命精神
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从松潘毛尔盖出发,开始了艰难的草地行军。在长达7天7夜的行军中,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食物短缺的困难。在草地中,连绵的阴雨和遍地的沼泽使得寻找干燥的宿营地成为奢望。战士们只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取暖,甚至露天而卧。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战士因冻饿而牺牲。
在过草地之前,红军在川西北的藏族聚居区也面临着住宿难题。由于宗教政策的限制,红军不能入住寺庙,而当地居民又因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而对红军心存疑虑。因此,部队只能在野外露营,有时甚至在牛圈或猪圈的楼上过夜。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依然严格遵守纪律,保持卫生和秩序。
进入藏族聚居区后,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说服的办法争取和平通过。红军总司令朱德专门发布布告,宣传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严明红军纪律。红军总政治部也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要求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回民聚居区,红军同样严格执行纪律。红二十五军进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包括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打回族中的土豪、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等。军政委吴焕先主动邀请清真寺的教主、阿訇和有名望的士绅到军部做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
在长征途中,红军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也从未侵犯群众利益。有一次,中央红军干部团第二营第五连连长萧应棠带领连队抢占金沙江渡口后,在镇子里的石板街道上想找个地方休息睡觉,弄点吃的。就在这时,为了巩固渡口、扩大纵深,上级命令他们立即出发,沿着通往会理县的山道前进15里警戒。做饭是来不及了,好在刚走不远,看见一家点心铺。推门进去一看,里面黑漆漆的,萧应棠连喊了几声“老板”也没人答应。他点着油灯一看,架子上放了不少的土点心,约莫有30多斤。全连100多人,每人也就摊到二三两,大家三两口就吃完了。司务长认真计算了价钱,包了银洋,写了一张条子,放在账桌抽屉里,然后吹灭灯关好门继续赶路。
红军在长征途中展现了极高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力。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格的纪律性。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正如一位老红军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就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和严格的纪律。这是我们红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