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湾隧道通车:中信集团再创奇迹
汕头海湾隧道通车:中信集团再创奇迹
9月28日,历经14年建设的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这条全长6.8公里的海底隧道,不仅是国内首座穿越8度地震烈度区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更是一项集多项世界级难题于一身的超级工程。它的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汕头市长期以来的过海交通瓶颈问题,更标志着中国在穿江越海隧道建设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汕头海湾隧道的建设难度堪称世界级。它具有“大、高、硬、浅、险”五大难点:
“大”是指采用的泥水盾构机直径达到15米级,属于超大直径;“高”是指其处于8度地震烈度区,抗震要求极高;“硬”是指需要穿越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岩段,岩石强度最高达216兆帕;“浅”是指盾构机上方覆盖层厚度薄,最薄处仅6.5米;“险”是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高。
面对这些挑战,建设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例如,为应对超高水压,隧道设计了三层衬砌结构,确保防水安全;为解决地震烈度高的问题,采用了特殊的抗震设计;为克服复杂地质条件,研发了新型盾构机,并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施工参数。
中信集团的担当与贡献
作为项目投资方,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从2008年项目立项到2022年主线通车,中信集团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更集合了投资、融资、机械制造、工程管理、城市运营和院士专家等多方资源,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台盾构机由中信重工和中铁装备联合研制,刀盘直径达到15.03米,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这台设备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开创未来,引领发展
汕头海湾隧道的建成通车,意义重大。它不仅大大改善了汕头市的交通状况,将南北两岸行车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更为汕头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城市价值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这项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例如,琼州海峡隧道、烟大隧道等重大项目的建设,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所评价的那样,中国穿江越海隧道科技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汕头海湾隧道的成功,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有力证明。它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竞争力,为“中国建造”品牌增添了新的光彩。随着更多类似工程的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