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Nature:中山七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发表肿瘤耐药机制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Nature:中山七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发表肿瘤耐药机制研究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564d8344e262

北京时间7月3日23时,《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的科研成果NBS1 lactyla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NA repair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研究揭示了一种DNA修复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了通过靶向抑制NBS1蛋白的乳酸化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通路,以逆转化疗耐药的全新方案。

这是全球肿瘤疾病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不仅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抵抗化疗产生耐药性,还筛选出能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靶向药物,为肿瘤免疫治疗、肿瘤放疗、肿瘤复发等问题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将造福数以千万计的肿瘤耐药患者。

肿瘤放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放化疗治疗过程中,药物不断攻击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DNA双链发生断裂。DNA彻底断裂后,肿瘤细胞就会死亡。但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在受到化疗药物的攻击时,不会乖乖死亡,而是迅速升级防御系统,修复断裂的DNA。经过屡次交手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也就是医生常说的“产生了耐药性”。一旦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就像穿上了“复活甲”,化疗药物虽有心杀贼却也无力回天。因此,肿瘤细胞的这种应变能力,使本就顽固的癌症变得更难对付。

如何为化疗耐药患者寻回生机?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在DNA修复和化疗耐药中乳酸起着关键作用,相当于肿瘤细胞的“复活甲”,于是对其进一步研究,最终首次筛选出一种能够有效阻断这种耐药机制的靶向药物。

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即司替戊醇。这种药物能够抑制乳酸的产生和乳酸化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它们重新对放化疗敏感。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转化为有效的抗癌疗法。


本研究的机制示意图

另一个好消息是,研究发现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已经明确。以往它是治疗儿童癫痫的常见药,这次属于“老药新用”。研究人员可以直接从剂量、适应证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

此外,由于研究还揭示了代谢与DNA修复之间的串联是细胞存活的一种普遍机制,因此这项研究虽然是针对胃癌进行,但分子机制适用于所有癌症。团队成员蔡楠博士认为,这项研究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串联起“临床问题-基础研究-靶向药物-老药新用”的完整研究链条,将更易于进入临床转化阶段,使患者更早受益。

肿瘤的耐药机制一经阻断,化疗药物便能发挥作用,防止肿瘤细胞死灰复燃。这就是此项研究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NBS1 lactyla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NA repair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Nature . 2024 Jul 3. doi: 10.1038/s41586-024-07620-9

本文原文来自MedSci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