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浙江普陀山:南海观音成道日庆典
探访浙江普陀山:南海观音成道日庆典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佛教界的重大纪念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这一天,观世音菩萨修成正果,进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她成为了正法明佛(又称正法明如来),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因此,这一天对佛教信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圣地——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被誉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汇聚于此,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佛教节日。
庄严的庆典仪式
凌晨时分,普陀山普济禅寺内灯火通明,钟鼓齐鸣。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观音法界管理中心主任、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率领四众弟子,举行早课祈福法会。空灵的佛号声响彻圆通宝殿,盛会道场,功德周隆,祥和吉庆,人天欢喜。
随后,四方信众在出家师父和工作人员的有序引导下,文明进香,感念菩萨慈悲,虔诚祝福祈愿。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智宗法师现场作慈悲开示。他以南宋慧开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为引,指出生活中要学会放下身心烦恼,善于发现当下的美好。从“想”讲说学佛的修养,希望大家从心出发,不执于相;由相入心,恭敬三宝。遵守佛门礼仪,方便自他,和合大众。以三支清香,祈香薰法界,供养佛法僧,欢喜礼佛,自在吉祥。
千年道场的历史渊源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858年,唐朝大中十二年,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参访五台山,并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回国。当船行至现在的舟山群岛普陀山附近时,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慧锷法师三次尝试出海都未能成功。慧锷感叹“观音菩萨不肯离去此地”,便在普陀山建起不肯去观音院,此山也被视作观音菩萨的道场而开始流行。
宋代时,人们见此山光明清净,多有小白花,符合《华严经》上对观音菩萨道场普陀洛迦山(补怛洛伽山)的描述,且传说此地多有观音菩萨显圣的瑞相,便认定此山就是普陀洛迦山,也就渐渐改名为普陀洛迦山。再后来,当地又将这里两座大山分别叫做普陀山和珞珈山(洛伽山),导致普陀洛迦山变成由两座山峰构成,但一般仍称为普陀山作为简称。
独特的观音文化
普陀山上的观音铜像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制观音塑像,高33米,重达70馀吨,由海内外华人信众筹资建造,落成后于1997年10月30日举行开光仪式。是普陀山景区的象征性景点。
据传说,1994年10月,当时的全山方丈释妙善长老看到观音菩萨显圣,身形高大,站立在海边,金光闪闪。他感念到菩萨的指示,遂发心在所见的站立处塑立一座相同模样的观音造像,即日后的南海观音像。开光仪式上,当主持方丈释妙善说出“典礼开始”的刹那,观音像的头上云层骤开,投下一道金光,空中显现出清晰的观音立像。此瑞相被在场五千人悉数目睹,且留有影像资料,观音菩萨显圣一事遂传为一段佳话。
普陀山现有二十多座寺庵,其中最大的是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鼎盛时曾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目前尚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和大乘、梅福、紫竹林等数三十余座禅院供朝圣、观光。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普陀山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在杭州举行,16日在普陀山闭幕,论坛通过并发表《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普陀山佛教协会还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如捐资成立舟山千荷实验学校,专供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向舟山市敬老院资助善款;向千荷实验学校续捐善款等,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在观音成道日这一天,人们通过诵经、礼佛等方式表达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感受佛法的庄严与神圣。普陀山不仅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朝圣者,更因其美丽的海岛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佛教节日,感受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