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千年古迹诉说历史,民俗文化魅力独特
大理古城:千年古迹诉说历史,民俗文化魅力独特
大理古城,这座被誉为“文献名邦”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作为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大理古城见证了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更迭。漫步在这座古城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南城门:600年的沧桑见证
大理古城的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大理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城门洞里的砖块都是明代的,保存得比较完好,是触手可摸的历史。站在城门下,仰望那斑驳的城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厚重。
文献楼:文化传承的象征
“文献名邦”的美誉,源于一段佳话。清朝时,偏图将军平定云南有功,任云南提督,驻扎大理。他拒绝了康熙皇帝的提拔,坚持留在大理,因为偏图觉得大理苍山洱海比较美,历史文化也比较厚重,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于是,康熙皇帝口谕赐了“文献名邦”四个大字,如今高悬在文献楼上,由偏图亲笔所写,斗大的绿字,苍劲醒目。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游览大理时,亲笔题写了“大理”二字,镶嵌在城楼门洞的正上方,与康熙皇帝钦赐、偏图亲笔书写的“文献名邦”四个大字遥相呼应,金黄色的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加增添了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大理文庙:崇文尚教的见证
大理自古崇文尚教、文风沉淀深厚,位于大理古城内的大理文庙坐西朝东,内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祭台及大成殿等。大理文庙内经常举办摄影展、画展、祭孔大典等文学交流活动,彰显着大理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
蒋公祠:白族建筑的典范
蒋公祠是大理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祭祀清代将领蒋宗汉的祠堂。这座典型的白族建筑,一进两院平面布局,由大门、过厅、碑亭、正堂和东西厢房及四耳房组成。如今,这里被改造成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着扎染、刺绣、布扎、雕刻、甲马等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为研究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基地,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绕三灵: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古城都会举行盛大的绕三灵活动。绕三灵,白语叫“观上览”,意为“逛三都”,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这里说的“绕”,白族话叫“观”,确切的翻译应该是“逛”才对。就是一路慢行,边舞边唱;三灵,指三个地方:即位于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的庆洞村的“神都”——圣源寺,以及位于洱海西北岸的“仙都”——金奎寺。
绕三灵舞队的主体,由霸王鞭和金钱鼓对舞组成。霸王鞭用4个节的空心竹制成,长约1米,鞭头有三组铜钱,尾端有二组。金钱鼓以木条围边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绷羊皮,直径约18厘米,每片木条中间凿约一寸长方孔,内装铜钱两枚,用铁钉固定。活动时铜钱相互碰撞发出响声。舞时,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金钱鼓的一角对舞。舞蹈中霸王鞭通过杵地脚踢,以及摩擦身体发出响声;金钱鼓在舞时以掌、肩击鼓,嘭嘭有声。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一时心对心、一时背靠背、一时脚勾脚,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渐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舞队经过的村寨,游人争相购买村民们做的铜钱,象征避邪的太阳膏,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儿小花鞋和小衣服,象征五谷丰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人们把太阳膏贴在额头,把花串等挂在胸前。队伍白天边走边唱边舞,一路欢歌笑语,吹吹打打,兴高采烈,朋友相见叙旧,情人趁机谈情,场面宏大热烈。每到一个村庄,村民还要出来有意阻拦,并推出最优秀的歌手与之对唱对跳,唱够了,跳够了,才让对方上路。往往出现许多逗笑斗趣的场面,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开怀大笑。晚上,人们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直至通宵达旦。
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巡游空间广阔,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理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每一座古迹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种民俗都在展现着文化的魅力。大理古城,不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首永恒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