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义古村落:千年文化传承中的保护与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义古村落:千年文化传承中的保护与新生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6A06DF4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O866EN0552ADWT.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24326G05249G9U.html
4.
https://www.sohu.com/a/768651360_121179510
5.
http://lssz.lishui.gov.cn/art/2025/1/21/art_1229700780_9115.html
6.
http://www.jhrd.gov.cn/art/2024/5/13/art_1229442612_16343.html
7.
https://www.investchn.com/home/news/detail/id/523510.html

在浙江金华武义县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两颗璀璨的明珠——山下鲍村和俞源村。这两个古村落,一个以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闻名,一个以延续700多年的民俗文化著称,共同诉说着武义千年的历史文化。

01

山下鲍村:700年沧桑古建群

山下鲍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大溪口乡,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个藏于深山的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着江南民居的原始状态,被誉为“完美山居”。

村内现存历史建筑31处,其中28处为清代建筑,3处为民国建筑。这些古建以民居为主,兼有祠堂、桥梁、庙宇、店铺、墓葬、古井等,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浙南山区清代民居的典型特征,堪称一座“活态博物馆”。

最令人称道的是,山下鲍村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村落依山就势,沿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南北走向,东西两山相夹,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古民居鳞次栉比,每幢建筑都紧密相连,墙与墙相依,门对门相望,展现了村民们质朴、和谐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座古村落,当地政府邀请了意大利建筑专家、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罗杰威等国内外专家,对山下鲍村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地理和建筑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制定村落复兴总体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集乡村博物馆、文创工坊、高端民宿、咖啡书屋、研学基地于一体的“古村新社区”。

02

俞源村:700年民俗文化传承

如果说山下鲍村的魅力在于其保存完好的古建,那么俞源村的特色则在于其延续数百年的民俗文化。俞源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内保存着300多幢明清建筑,每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每年农历六月廿五至廿七,俞源村都会举办“圆梦”民俗文化周,这一传统已延续700多年。活动期间,舞狮、太极剑、武术、舞蹈等文艺表演轮番登场,游客还可以参与古树林瑜伽教学、文化礼堂平安戏、汉服巡游、共富集市等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民俗的魅力。

近年来,俞源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古村落建筑群为核心,整合周边文旅资源,开发了古村落游学、诗词文化探学、户外拓展研学等文旅项目,着力打造“太极星象·圆梦俞源”特色文旅品牌。

03

保护与开发:古村落的未来之路

面对现代化的浪潮,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成为武义古村落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山下鲍村和俞源村为例,两地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下鲍村通过举办摄影展、建立古村落有机更新工作坊等方式,吸引外界关注;俞源村则依托“圆梦”民俗文化周,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这些举措不仅为古村落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然而,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更是保护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所说:“古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它的物质形态,更要保护它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它的社会结构,保护它的生态环境。”

武义古村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它们不仅是武义人的乡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未来的保护与开发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山下鲍村和俞源村这样的成功案例,让这些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