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从一棵树到一个园的60年发展历程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从一棵树到一个园的60年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之一。自1959年创建以来,版纳植物园在热带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成为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
版纳植物园的建立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橡胶等战略资源的迫切需求。1958年,中国科学院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反复实地考察,最终选定在勐腊县勐仑镇的葫芦岛建立热带植物园。1959年,植物园正式设立,揭开了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研究的序幕。
植物园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他带领团队在祖国西南边陲艰苦创业,秉持“急国家之所急、做人民之所需”的理念,为植物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版纳植物园已从最初的橡胶种植研究基地,发展成为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现状规模
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用于引种、栽培和展示资源植物,东区则以保护为主,并开展胶茶人工群落的比较研究。园内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研究热带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
目前,植物园共收集活植物1.4万多种(含种下分类群),建有39个植物专类区,包括热带果树园、热带花卉园、热带棕榈园等。这些专类园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也为科研和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科研方面,版纳植物园拥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云南省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热带雨林与亚洲象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自建园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2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5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
未来发展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的批复》,版纳植物园被列为14个候选园之一。这标志着植物园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致力于建设成为研究型和保护型的国家植物园。
未来,版纳植物园将立足中国热带地区,面向全球热带区域,重点开展热带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计划全覆盖收集中南半岛和亚洲热带地区的野生植物,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同时,将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推动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学研究,为国家生态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在科普教育方面,植物园将继续发挥环境教育前沿阵地的作用,通过夜游活动、科普讲座、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和生态保护理念。目标是将版纳植物园打造成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版纳植物园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进步,也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未来,随着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版纳植物园必将在热带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