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烧斗香:一缕千年不绝的香火
江浙烧斗香:一缕千年不绝的香火
夜幕降临,江南水乡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家家户户门前,一盏盏精心制作的斗香被点燃,星星点点的火光映照着人们的脸庞,也照亮了这个中秋之夜。这便是流传千年的江浙地区传统习俗——烧斗香。
斗香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它形似量斗,四方形,上大下小,高约四五层,周围尺许。斗香的主体由香屑或沙土填充,表面插满香,中央竖立一炷高香,上粗下细,约二尺来高。最特别的是,斗香的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亭台楼阁或写有“月圆人寿”等吉祥字样的剪纸。有的地方还会在斗香上插上彩色旌旗,更显庄重华丽。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与中秋节祭月、拜月的仪式密切相关。据《梦梁录》记载:“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宋代,烧斗香就已经是中秋夜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江浙地区,烧斗香的习俗尤为盛行。浙江双林一带的庵寺会用红纸糊作斗形,两斗相合,内放檀香、桂花叶及金银箔锭,外面用丝绵捆系。初次烧斗香的小孩还要作旗杆斗形,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而在无锡,人们会在中秋晚饭后,在天井或院子里点燃斗香,同时摆放月饼、栗子、白果等供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祈求月里嫦娥赐予太平安宁。
随着时代的发展,烧斗香这一传统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一些地方开始限制或禁止户外焚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习俗的文化价值,试图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现代社会,烧斗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平安、丰收的美好向往。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植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传统,始终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珍视。
正如《海虞风俗竹枝词》所写:“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倍鲜;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这不仅是对一个传统习俗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礼赞——它告诉我们,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