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泉州提线木偶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2024年9月27日,第二届中法时装周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中国文化中心盛大开幕。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活动,此次时装周不仅展示了中国时尚创意设计的蓬勃发展,更通过服饰文化的交流,开启了中法时尚对话的新篇章。
在此次时装周上,中国设计师孟月明以泉州提线木偶为灵感,将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及工艺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为世界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尚盛宴。
泉州提线木偶,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汉族传统艺术,闽南俗称“嘉礼戏”,在孟月明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泉州提线木偶的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泉州木偶一般有16条以上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泉州提线木偶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末,据传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中原士族一同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俗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虽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但行当已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可演42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连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历经千年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以及“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其艺术特色还包括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此次孟月明将泉州提线木偶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她巧妙地将木偶的造型、色彩及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服饰作品。
这种创新性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通过国际舞台的展示,泉州提线木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向世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合作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只能停留在过去,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此次泉州提线木偶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