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格林尼治: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伦敦格林尼治: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伦敦东南郊的格林尼治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闻名于世。这里不仅有女王行宫、皇家海军学院和皇家天文台等历史建筑,还见证了英国海上贸易的繁荣和人类对时间和空间认知的突破。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被誉为"世界遗产"的格林尼治,领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伦敦东南郊,沿泰晤士河坐落着女王行宫、皇家海军学院、皇家天文台和环绕四周的花园,共同构成格林尼治海岸地区建筑群,展开一幅17~18世纪欧洲建筑演变的画卷——艺术与科学两种风格在此碰撞交融。
格林尼治距伦敦市中心约9公里。15世纪起,英国王室将其作为拱卫伦敦的要塞,设置了炮台和瞭望塔。同时在此建造了“逍遥宫”普拉森舍宫(Palace of Placentia,又译普莱西亚宫),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都诞生于此,莎士比亚也曾在此献艺。17世纪初,伊尼戈·琼斯(Inigo Jones,1573-1652)受丹麦的安妮(Anne of Denmark,詹姆斯一世的王后)委托,在其中建造了英国首座帕拉第奥式风格建筑——女王行宫。不同于都铎特色的红砖,这座宫殿以白色外墙和优雅比例闻名,站在大厅黑白几何图案的大理石地板上仰视,中央无支撑的锻铁郁金香楼梯螺旋直上,启迪了无数建筑师。
女王行宫一度在内战中荒废,重建后为皇家海军医院,1873年又改为皇家海军学院,直到1998年停办,随后对公众开放,成为学府、博物馆和文娱场所。此地还广受导演们的青睐,《复仇者联盟》《古墓丽影》《加勒比海盗》《大侦探福尔摩斯》等影视作品都在此取景。
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旧皇家海军学院建筑群,现为国家海事博物馆和格林尼治大学所在地。
格林尼治的船坞内停泊着昔日“日不落帝国”最后、也是最快的飞剪式帆船之一——“卡蒂萨克”号,它曾从中国带回茶叶,从澳大利亚运来羊毛,历经火焚而不毁,见证了英国海上贸易的繁荣。
“卡蒂萨克”号被称为“顺风威士忌”,1869年在苏格兰建成,是帆船建造技术的顶级代表,如今已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1675年,查理二世批准在此兴建综合性天文台——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现称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彼时正值英国越洋扩张之时,希望通过研究星象为航海提供精确的经度指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天文学家们绘制出6万颗恒星的精确星图,被海员使用到19世纪中叶。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天文会议上决定,将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确定为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即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1924年,天文台第一次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太空播发时间信号。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建于1675年,是世界上著名的综合性天文台。现为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一部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以供展览。
二战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已难以容纳大量现代化仪器,加之空气污染和灯光干扰严重影响观测效果,天文台迁往今东萨塞克斯郡,旧址成为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一部分,陈列有各式天文仪器:星盘、旧式天文望远镜、天象图谱等。楼顶的红色时间球自1833年起每日下午1点精准落下,供民众和远处泰晤士河上的水手校准时钟。大门旁,1852年安装的谢泼德门钟显示着世界各国通用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庭院中嵌在混凝土中的铜条如今被不锈钢取代,代表着东西半球的分界——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俨然成为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精确认知的象征,为表纪念,1980年新观测到的小行星2830被命名为“格林尼治”。
周边的山林一度是王室游乐行猎之所,至今仍保有一片鹿苑。安德烈·勒诺特尔依周围不规则的山地走势,设计了皇家公园的对称景观。18世纪起,这座封闭式公园开始面向公众全年开放。坐在小山丘上,草坪、古树、泰晤士河、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金丝雀码头的货轮和远处高低错落的都市建筑尽收眼底。伦敦的落日余晖与格林尼治的历史气息交相辉映,呈现着数百年来人与自然的密切互动和历史变迁。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醒目的红色报时球安装于1833年
谢泼德门上的钟显示着“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本初子午线恰好从格林尼治大学校园穿过
格林尼治的宫殿、公园和天文台,通过杰出的规划构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整体,以卓越的科学贡献和建筑艺术成就,展现了人类高超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1997年,格林尼治海岸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