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超半数中国人支持LGBTQ群体社会接纳
最新研究:超半数中国人支持LGBTQ群体社会接纳
2024年5月,加州大学威廉姆斯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大陆公众对LGBTQ群体态度的报告。该研究通过近三千份有效问卷,深入探讨了普通民众对性少数群体的熟悉度和接纳程度,以及相关政策议题的看法。
态度与接纳程度
总体而言,超过半数(53%)的受访者支持LGBTQ群体的社会接纳,其中年轻人、女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具体来看:
- 工作场景:62%的受访者主张LGBTQ群体在工作中应享有公平待遇,另有34%的人表示赞同。
- 婚姻家庭:48%的受访者认为同性伴侣具备成为合格家长的潜力,52%的人支持同性婚姻。此外,46%的人愿意参加同性婚礼,37%的人持积极态度。
- 校园与教育:68%的受访者坚信LGBTQ学生应在学校中免受霸凌和暴力。
- 邻里关系:46%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LGBTQ邻居,39%的人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仅有6%的人表示会介意。
- 大众传媒与企业政策:45%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在媒体上看到LGBTQ内容,50%的人认为企业应推动LGBTQ群体的接纳,以契合中国传统的公正与平等价值观。
熟悉度与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在熟悉度方面,70%的受访者至少认识一位LGBTQ人士,47%的人认识两位或更多。仅有30%的人表示不认识任何LGBTQ人士。这些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大陆公众对LGBTQ群体日益开放和包容的全景图。
对比研究
与加州大学威廉姆斯研究所的报告形成鲜明对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7年联合第三方机构展开的研究,详细描绘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的报告。该研究覆盖了近28000份问卷,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不同经历对性少数群体造成的影响。
在工作环境中,有21%的受访者坦言曾因性别认同或性取向而遭受歧视,这导致仅有4%的受访者选择在职场中完全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然而,在家庭和学校这些日常交往密切的场合中,性少数群体的公开程度则相对较高。部分受访者选择性地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如在家庭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会选择部分出柜;而在学校,则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倾向于对同龄人公开。
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某个时期曾因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而面临心理困扰。根据访谈统计,这种心理困扰通常出现在察觉自己与周围人“表现不同”的阶段。但随着对多元性别知识的了解,以及接触到其他具有相同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人,许多人的心理困扰逐渐得到缓解。
专业领域态度
另一份于2017年1月发表在《中国性科学》期刊上的文章,名为《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性少数群体态度调研报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该研究涵盖了998名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发现其中4%的受访者都曾与性少数群体有过接触。令人瞩目的是,有高达3%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偏见主要源于非专业渠道的信息获取,如自媒体中充斥着大量带有“猎奇”和“夸张”成分的内容。这导致仅有43%的受访者认为“性少数群体有一定可见度”,尽管另一方面,有4%的受访者持开放态度,认为无论何种性取向都是正常的。
社会影响与变化
自2014年起,中国大陆民众开始逐步接触到性少数群体的正面信息。特别是小振状告心语飘香一案,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心语中心的治疗承诺属于虚假宣传。”此案引发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性少数群体开始以积极正面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2016年,跨性别者C先生起诉前雇主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院认定前雇主行为侵犯了C先生的平等就业权。
这些案件的胜诉,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推动了社会对性少数群体处境和变化的理解。威廉姆斯研究所采访的受访者中,有人基于中国传统的公正和平等价值观,呼吁LGBTQ群体应得到社会的接纳和尊重。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LGBTQ群体的态度转变。
教育与认知
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推动公众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教育部数据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攀升至2021年的8%,这显示了年轻人和高学历群体在不断扩大。他们更加开放的态度,无疑为提升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接纳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卫计委发布的《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也揭示了性取向分布的变化。2016年,约有6%的大学生自认为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非异性恋取向。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虽然有所变动,但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认同感在增强。
社会支持与文化影响
成都,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新一线城市,以其独特且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众多LGBTQ个体。这里,众多为LGBTQ群体打造的营业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他们寻求更宽容生活环境的理想之地。这些场所不仅提供娱乐,更为LGBTQ社区成员带来了宝贵的社会支持和网络机会。
在传播领域,与LGBTQ相关的符号也日益增多。例如,歌手蔡依林在2018年发布的专辑《Ugly Beauty》中,就以一首《玫瑰少年》向因性别气质与众不同而遭受霸凌的叶永志致以敬意,并呼吁社会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生存与尊严。她的作品和行动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LGBT群体的理解和接纳。
出柜与认知变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性少数个体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取向。这种“出柜”现象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认知变化。报告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至少认识一位LGBTQ人士,这种个人层面的接触和熟悉度无疑提升了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接纳程度。
George M. Herek 和 Eric K. Glunt 的研究揭示,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会显著减少前者对后者的偏见和负面态度。有直接接触经验的异性恋者中,仅28%对同性恋者持负面态度,而无接触经验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高达57%。这一发现印证了人际接触理论,即不同群体间的直接交往有助于减少偏见。
2019年,西南大学实验室进一步探讨了同性恋身份认同、预期反应与家庭出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半数的男同性恋者考虑向家庭出柜。随后,该实验室又发表了关于中国同性恋群体出柜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在513名访谈对象中,3%已向朋友出柜,而7%已向父母出柜。
态度差异与人口特征
威廉姆斯研究还发现,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对LGBTQ群体的态度各异。例如,年轻、女性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持开放态度。在被调查对象中,高达89%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而中国大陆地区成人口中仅有15%达到这一水平。同时,生活在大城市中心地区且收入更高的LGBTQ个体,更可能拥有独立的经济和发展前景,从而更有利于他们“走出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