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从追索到回家
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从追索到回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惨遭洗劫。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0万件珍贵文物被劫掠一空,流散到世界各地。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物回归的曙光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3年3月至6月,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并于当年10月13日在北京圆明园展出。这批石柱于1860年被劫掠后,一直流落海外,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得以回归。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重要文物重返圆明园。
2023年5月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中国返还两件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同年8月24日,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文物艺术品。10月25日,澳大利亚也向中国返还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和一件古生物化石。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成功促成超过300批次、15万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是中国国力提升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物追索的艰难之路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文物追索之路仍面临重重困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圆明园文物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物分散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中,追索难度极大。
从法律层面看,文物追索面临着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双重困境。现有国际公约如《1970年公约》和《1995年公约》都存在溯及力问题,无法适用于二战前流失的文物。同时,这些公约的缔约国数量有限,且许多文物市场国并未加入,导致公约的实际效力大打折扣。
以大英博物馆为例,该馆收藏了超过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马远的《山水再游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圆明园珍贵绘画作品。法国枫丹白露宫也收藏了超过500件圆明园文物,包括青铜鎏金佛塔、白玉仕女摆件等珍贵艺术品。
共同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文物追索不仅是法律问题,更关乎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法兰西帝国把这些(圆明园等处)财富的一半都掠为己有,而现在却又以一种占有者的无耻,把夏宫(圆明园)极为华丽的古物都拿出来作排场,并且还要装出天真的样子。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文物的回归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守护。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话与合作,为流失文物找到回家的路。
正如一位文物专家所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让流失的文物早日重返故土,让这段历史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