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到餐桌:一碗襄阳牛肉面的产业蝶变
从太空到餐桌:一碗襄阳牛肉面的产业蝶变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在接受采访时说,回到地球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牛杂面。”这句简单的话语,不仅勾起了无数襄阳游子的乡愁,也意外地为襄阳牛肉面插上了品牌化的科技翅膀。
从“街头小吃”到“国民美食”
襄阳牛肉面,这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面食,如今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国经营“襄阳牛肉面”的市场主体已达2.8万多家,其中襄阳本地就有近7000家,平均每天卖出约100万碗。在襄阳汉江一桥北,一家名为邓家牛腩面馆的门前,每天清晨都会排出十余米长的队伍,其中四成以上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襄阳牛肉面的走红,离不开名人效应的推动。除了聂海胜的“太空代言”,襄阳籍明星贾玲、袁姗姗等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家乡美食。2020年,“襄阳牛肉面”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政策助力,产业腾飞
襄阳市政府看到了这碗面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始系统性地推动牛肉面产业化发展。2021年,《牛肉面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出台,明确提出要以“襄飘天下”为品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海洋表示,襄阳牛肉面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此,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原料保障、企业培育、宣传推广等六大工程。目前,襄阳已形成从小麦种植、面条加工到牛肉供应的完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60亿元,带动3万余人就业,年劳务纯收入26亿元。
创新驱动,走向世界
在产品创新方面,襄阳牛肉面企业积极研发速食产品。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投身盒装牛肉面的研发推广,每月线上销售占比达七成。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主播开始推介襄阳牛肉面,有的网红主播单日就能卖出2000份,产品远销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襄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编制了《襄阳牛肉(杂)面生产卫生规范》,从人员健康、环境卫生、质量标准等方面对生产加工行为和产品质量安全作出规定。
从街头小吃到国民美食,从地方特色到国际品牌,襄阳牛肉面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未来,这碗承载着襄阳味道的牛肉面,必将飘香更远,为更多人带去美味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