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革命下的矿产资源挑战:供应紧张与战略布局
新能源革命下的矿产资源挑战:供应紧张与战略布局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关键矿产展望(2024)》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锂、镍、钴、石墨、铜、稀土元素等六种重点矿物的供应可能无法完全跟上需求的增速,预计到2035年将出现巨大的供应缺口。其中,全球铜的供应量将只能满足预计需求量的70%,而锂的需求只有50%能得到满足。
这一预测揭示了新能源革命背后鲜为人知的矿产资源挑战。随着全球向低碳能源体系转型,清洁能源技术对关键矿产的需求正在急剧攀升。据IEA预测,要实现全球温控1.5摄氏度的目标,到2040年,全球镍、钴的年需求将翻一番,锂的需求将增长近9倍。在中国,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预计到2030年,清洁能源领域对锂、钴的年需求量均将增长6倍,镍的需求量将增长4倍。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从能源矿产来看,2022年中国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和40%,欧盟和日本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97%和9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90%和97%。在战略性新兴矿产方面,中国的锂、钴、镍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5%、95%、90%以上,欧盟和美国的锂对外依存度也分别达到95%和50%以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关键矿产的供应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2022年,全球72%的钴供应来自刚果,92%的锂供应来自澳大利亚、智利和中国三国,超过75%的锰供应来自南非、加蓬和澳大利亚,70%的稀土元素供应来自中国。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使得全球矿产资源供应链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
各国的战略布局
面对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的挑战,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链安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虽然在冶炼端具有显著优势,但关键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例如,中国粗钢、精炼铜、原铝产能分别占全球54%、44%、59%,但镍、钴、锂的对外依存度却分别高达92%、86%、70%。为此,中国需要加强战略性矿产的国情调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同时加强地质找矿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美国则将关键矿产视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注重在地缘政治上可加以利用的关键矿产进口。欧盟则更关注关键矿产供应中断对其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日本则将重点放在保障国家支柱性产业与基础性建设的相关矿产上。
应对之策:循环利用与技术创新
面对关键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的挑战,建立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成为各国的共识。据预测,到2040年,清洁能源应用中回收的铜、锂、镍和钴的数量可以将关键矿物的主要供应需求减少10%-30%。其中,废铜在缓冲潜在的市场紧张或价格冲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二次回收的镍、钴、锂分别能减少16%、44%和13%的清洁能源领域相应矿产需求。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能源转型矿物如锂、镍和稀土元素的回收技术与管理尚不成熟。以镍为例,镍元素的回收主要依托不锈钢产业,但由于不锈钢回收无法单独分离各类元素,因此镍元素的循环利用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的供需模式。
结语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矿产资源的供需格局。面对关键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布局,加强供应链安全。对中国而言,建立高效的关键矿产回收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更将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