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物展示 | 古时礼乐制度下的虢仲甬编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物展示 | 古时礼乐制度下的虢仲甬编钟

引用
新浪微博
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09224982724797&entry=thirdapp&wm=90154_90001&luicode=10000360&lfid=ucneirong_9999_0001&launchid=10000360-ucneirong_9999_0001

编钟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不仅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实物见证。其中,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虢仲甬编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律结构,为我们揭示了西周晚期礼乐文化的辉煌。

《礼记·礼运》有云:“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租,以正君臣”,可知我国古代先贤们甚明修礼乐可兴邦国之道。这里所说的钟,是一种用青铜制作的打击乐器,用木槌敲击来演奏。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的钟称纽钟,成套的称之为编钟。

甬编钟是由殷商时期编铙发展而来,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盛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早期常见三件成组,每件编钟造型、纹饰有别,没有固定的音阶规律。之后也出现甬钟件数不定的现象,如湖北随州叶家山出土有四件组编钟、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出土有五件组编钟。至西周晚期,逐渐发展为八件或八倍数成组的主流编列模式,整套编钟的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并出现长篇铭文。一般前两钟不使用侧鼓音,从第三钟开始右鼓出现第二基音标志,有一定的音阶规律。春秋战国时期,钟增至几十件,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达64件之多,是目前出土钟数最多、且最为完整的组合。

20世纪90年代,河南考古工作者对三门峡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墓主为虢仲的国君墓(M2009)中出土了大量青铜乐器。其中在墓内椁室西北角出土的八件甬编钟虽然没有注明作器者,但因出自虢仲墓中,我们仍将其称之为虢仲甬编钟。这套甬编钟的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图1)。钟身呈合瓦形,横断面呈梭形。上有中空长甬与钟腔相通。甬下端有旋,如箍形,旋上正面有斜方形环钮。平舞,于口上拱,铣部下阔。钲部两侧的篆间各设三排九个柱状枚,钟腔内壁锉磨有数量不等的纵向调音槽。旋、舞、篆间及正鼓部饰各式窃曲纹,多数钟的正面右鼓部铸有凤鸟纹。枚、篆、钲、鼓之间隔以凸起的界格栏线。八件甬钟可分为低音、高音两组,每组4件。


图1 虢仲甬编钟

低音钟组

体型较大,分单音钟和双音钟两种。舞部饰双线“S”形无目窃曲纹,正鼓部饰一组对称的双线“C”形无目窃曲纹。


图2 虢仲甬钟(M2009:253)

图2为单音钟,是虢仲甬钟中最大的一件。通高48.4厘米,铣间27.6厘米,鼓间21.2厘米,甬高16.4厘米。重16.43千克。钟枚顶端为凸弧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右侧鼓部和左铣角处共有五道调音槽。


图3虢仲甬钟(M2009:279)

图3为双音钟。通高47.2厘米,铣间27厘米,鼓间19厘米,甬高15.8厘米。重16.24千克 。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部共有七道规范的调音槽。正面右鼓部饰有侧鼓音标记符号的小鸟纹。


图4 虢仲甬编钟(M2009:288)

图4为单音钟。通高46厘米,铣间25.8厘米,鼓间18.7厘米,甬高14.8厘米。重13.06千克。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左铣角和两侧鼓部共有五道较规范的调音槽。


图5 虢仲甬钟(M2009:291)

图5为双音钟。通高44.8厘米,铣间24.6厘米,鼓间17.6厘米,甬高15.7厘米。重16.12千克 。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部共有六道较规范的调音槽。钟的正面右鼓部铸有侧鼓音标记符号的小鸟纹。

高音钟组

体型较小,皆为双音钟。舞部饰单阴线“S”形无目窃曲纹,正鼓部饰一组对称的单阴线“C”形无目窃曲纹,正面右鼓部皆饰有侧鼓音标记符号的小鸟纹。


图6 虢仲甬钟(M2009:297)

图6通高30.5厘米,铣间17.4厘米,鼓间11.8厘米,甬高11.4厘米。重5.04千克。钟枚顶端近平,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部共有八道较规范的调音槽。


图7 虢仲甬钟(M2009:301)

图7通高27.8厘米,铣间14.2厘米,鼓间10.4厘米,甬高11厘米。重3.85千克。钟枚顶端近平,钟腔内壁侧鼓部共有二道很明显的调音槽。


图8 虢仲甬钟(M2009:307)

图8通高22厘米,铣间11.6厘米,鼓间8.6厘米,甬高8厘米。重2.4千克。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两正鼓、两铣角和四侧鼓部共有七道调音槽。


图9 虢仲甬钟(M2009:306)

图9通高20.4厘米,铣间10.5厘米,鼓间8厘米,甬高7.6厘米。重2.14千克。钟枚顶端为平面,钟腔内壁的调音槽不很明显。

编钟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编钟藏于王侯之宫,演于殿堂之上,从《墨子·三辩》中“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可见一斑。据《周礼·春官·小胥》记载,在西周制定的礼乐制中,乐悬制度将王侯将相所用钟磬之规模清晰地划分为“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四个等级,不得有分毫僭越之处。“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在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每逢征战、宴享、朝聘、祭祀,都要演奏编钟,故有“堂下之乐,以钟为重”之说。

虢仲墓出土的这套甬编钟,不仅钟体厚重、结构匀称、铸造精细、大方典雅、庄重沉稳,而且保存基本完整,是典型的两周之际编钟。它不仅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实际面貌,而且对研究先秦时期乐器音列结构、编列组合以及礼乐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