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梅城印记”,感受闽清古民居魅力
探访“梅城印记”,感受闽清古民居魅力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梅城镇,被誉为闽清的“三坊七巷”。这里保留着20余处古建筑,包括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等。整条街区保持旧时街巷格局,充分展现闽清以“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
“梅城印记”:闽清的“三坊七巷”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梅城镇,被誉为闽清的“三坊七巷”。这里保留着20余处古建筑,包括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等。整条街区保持旧时街巷格局,充分展现闽清以“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
街区内,民国时期保留至今的“五街九巷、四市一铺”城市格局清晰可见。安民巷、城墘路等街巷,兼具传统夯土木构与近代华侨南洋风格,修缮后的“梅城印记”成了旅人灵魂休憩的港湾。踏上浮桥头街,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在耳边轻轻诉说。街角的联排老宅,窗棂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卵石花基、夯土木构”带你重回明清岁月里旧时梅城人海的喧嚣。“外廊、拱券、灰缝”独属于民国时期的记忆,藏在每一块青石板里过往的故事。
宏琳厝: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古民居
宏琳厝位于闽清县坂东镇,由新壶里始祖药材商人黄作宾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95年),长子黄宏琳四兄弟历时28年全部完工,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有“民间故宫”之称,2015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宏琳厝占地面积17823平方米,使用木材7万多根。厝内有666间住房,35间厅堂,25个花圃,30个天井,36堵风光墙,4口井,13扇大门。宏琳厝正向一共有13道大门,全厝纵深147米,宽121米,占地面积一万七千八百多平方米,使用木材七万多根。厝内大小厅堂35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光墙36堵,水井4口,大门13扇,住房666间。
厝中建筑多用杉木作为材料,杉木擅顶梁而易开裂,常用于支撑,少用于刻画。因此,厝中多见横平竖直、正直大气的直线条结构,少见精致镂刻雕花。正如黄家“勤俭崇文”的祖训,少浮华而多务实,勉励黄家人勤俭持家,多做实业,重视教育,崇尚耕读。
人文荟萃:闽清的文化传统与名人故事
闽清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置县至今,涌现出宋代八闽第一位状元许将,并称“梅溪二陈先生”的理学家陈祥道、音乐家陈旸两兄弟,集诗人、书画家、道教南宗五祖于一身的白玉蟾,近代爱国侨领黄乃裳,当代著名肝胆专家、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等名人志士。
宏琳厝内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家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传为佳话。宏琳厝作为木构建筑,经历几百年风雨而不倒,与古人采取的各项措施有关。每一根柱子都立在柱础石与墩珠上,与土地隔开,可以防潮,避免木构件腐烂。地上有方形中洞,本意是通风防潮,但为了防止鼠害,设计成猫能自由出入的大小。
文化传承:闽清古民居的现实意义
闽清古民居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闽清县城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如今,这些古建筑经过修缮和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后人得以了解和感受闽清的历史魅力。
闽清古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们不仅是闽清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这些古民居将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