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华夏千年文脉探秘
桂林石刻:华夏千年文脉探秘
桂林石刻,被誉为“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晋到明清,无数文人墨客将他们的灵感镌刻于桂林的山崖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摩崖石刻文化。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还展现了丰富的山水文化和艺术价值。秋天是探访这些历史遗迹的最佳时节,游客可以在凉爽的气候中感受桂林石刻的独特魅力,触摸华夏千年的历史文脉。
桂林石刻的历史渊源
桂林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吴文燕介绍,桂林石刻现存约2062件,主要分布于桂林30多座山峰。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堪称一部多方位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科技发展的“周南太史书”。
在这些石刻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桂海碑林。它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现存石刻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桂林石刻,堪称“摩崖殆遍、壁无完石”。这些石刻见证了从唐宋到明清的文人墨客在桂林的游历和创作,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桂海碑林:桂林石刻的精华
桂海碑林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是桂林石刻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古刻苍苍,壁无完石,仿佛一位白胡子的说书人,把过去千年间在桂林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曾任广西转运使的朱晞颜曾这样评论:“桂林岩洞,龙隐其最也。”石壁玉立、泓澄萦纡,加上有龙的传说,龙隐洞、龙隐岩自古都是文人墨客览胜抒怀之处。唐宋时期,小东江水流充沛,文人墨客通常会乘舟沿小东江顺流而下,从南口进入龙隐洞中。再舍舟登岸,拾级而上到龙隐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欣赏两岸的奇山秀水,也可以临溪而坐,对饮新茗,吹奏丝竹管弦,感受山水清音之雅。
石刻中的历史见证
桂林石刻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更是历史的见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元祐党籍碑》。这块碑刻记录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一次激烈的党派斗争。崇宁四年(1105年)宰相蔡京当权,他以反对旧党为借口,罗织罪名,打击异己。诸多后人熟知的文学大家如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黄庭坚等309人被他列入“奸党”名单。宋徽宗赵佶亲自书写刻石,立于文德殿门之东壁;并令蔡京书写,在全国范围内刻石立碑,昭告天下。但到次年,皇帝就“固随感悟”下令毁碑,全国无存。93年后的庆元四年(1198年),当初被列为元祐党人之一的梁焘的曾孙梁律,来到桂林为官,在龙隐岩内重新刊刻《元祐党籍碑》。这块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也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入口。
除了《元祐党籍碑》,桂林石刻中还有反映宋代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少数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碑刻。《大宋平蛮碑》刻于铁封山西面,而《平蛮三将题名》则在龙隐岩内。《平蛮三将题名》刻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碑高3.79米,宽2.40米,以楷书志之,仅用七百四十余字记叙了大将狄青、孙沔、余靖率兵南征平定侬智高起兵反宋的事迹。《平蛮三将题名》也于2023年与桂海碑林的另外三块宋代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石曼卿等十六人饯别题名》《元祐党籍碑》一道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石刻中的文化价值
桂林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图梅公瘴说》。碑文作者是北宋龙图阁学士梅挚,宋景祐初年任昭州(今广西平乐)知州。广西自古湿热多瘴气,被称为瘴疠之乡,昭州则是当时瘴疠最肆虐的地方。梅挚被贬到昭州后,向来体弱的他却并未被瘴疠侵入,由此他深感来自自然界的土瘴并不可怕,而官方的急征暴敛、良恶不分、宴请无度、侵牟民利、盛拣姬妾之乱象,才是致人毁灭的“瘴气”。于是,他撰成《五瘴说》,直斥宦者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帏薄之瘴。
挨着《龙图梅公瘴说》石刻的,是另一件宋代石刻《世节堂》。它的题写者是三次出使金国的官员方信孺。嘉定六年,方信孺由广西提点刑狱改任转运判官。他的父亲方崧卿也曾在桂林为官,并且留下诸多善举,颇得民心。嘉定八年,方信孺为了提醒自己像父亲一样常怀为民情怀,题写下“世节堂”三字。
石刻中的艺术价值
桂林石刻不仅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是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景通黄继道等七人龙隐岩题记》,记录了古人游览龙隐岩后依依不舍分别的情形。那是宋绍兴庚午(1150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黄继道等七个朋友“饯别于翛然亭。饭罢,游龙隐岩,过栖霞洞,登山临水,离思黯然,抵暮还湘南小酌”。
此外,龙隐岩、龙隐洞的石刻群中,还保存了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如李渤、范成大之诗词;颜真卿、黄庭坚之书法;元晦、朱熹之文赋;吴道子之丹青作品等。这些艺术精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桂林石刻的保护与传承
桂林石刻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01年,桂林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桂林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实施了多项保护修复工程,并建立了石刻藏品数字化存档工作。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吴文燕表示,桂林文物工作者对石刻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石刻载体保护、石刻本体保护、建立石刻档案资料、采集石刻信息、数字化保护方面。如今,桂海碑林博物馆藏品数量达8000余件,建立了桂林石刻藏品数字化存档工作,利用三维数据采集将石刻信息数字化,保存石刻全方位信息。
桂林石刻吸引无数研究者前往探寻,也颇受国内外学者青睐。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协助下出版《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使桂林石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较完整地保存至今。日本学者户崎哲彦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桂林唐代石刻进行研究,先后出版《桂林唐代石刻研究》等作品,对桂林石刻及乳洞墨书进行系统研究与文化传播,石刻中的精美书法助推了中日文化交流。
桂林石刻,这颗镶嵌在桂林山水间的文化明珠,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林石刻,感受这千年文化的魅力,触摸华夏历史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