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守护者:用生命守护民族记忆
长城守护者:用生命守护民族记忆
在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陈儿庄村,有一位名叫贺文希的老人,他的院子与长城只隔一条路,相距仅有100多米。2015年5月,贺文希被同心县文物管理所聘为长城保护员,从此开始了他守护长城的日子。
每天早上五六点,贺文希就会骑着摩托车出门,沿着长城两侧巡查一次,绕长城一周至少得骑三四个小时。长城保护员的工作内容重复枯燥,有时候方圆几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贺文希对于巡查长城乐此不疲。
“不能在长城私取墙土!”“不能在这里倾倒垃圾!”“不能在长城开荒种地!”……刚开始,贺文希对村民说这些话,总被村民回怒:“又不是你家的土,你少管闲事!”后来,贺文希随身携带了一份打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遇到不理解的村民就拿出来让他们看。慢慢的,村民们听进去了,私自取土的少了,可又有人惦记上了长城两边的铁丝围栏,偷偷拆回去卖废品。贺文希蹲守发现后,就拉回来自己焊接好。后来,但凡有人扛着铁锹靠近长城边,贺文希看见就会吼道:“说你嘞!一锹土挖下去500年!”村里人会说:“别打长城的主意,老贺会跟你玩命!”
曾经有个养鸡场老板得知贺文希干事认真踏实,想让他去管理鸡场,一年工资2万元。贺文希犹豫了许久,还是拒绝了:“我答应了要看好长城,不能少了一锹土,咋能说变就变?”巡护长城9年来,每天不上山巡查一圈,贺文希心里就不踏实。
贺文希只是众多长城守护者中的一员。在宁夏,像他这样的长城保护员共有104名。他们每天行走在长城沿线,守护着这段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伟大工程。
然而,长城保护工作并非易事。长城横贯东西,多位于偏远山区,巡查条件艰苦。在河北省涞源县,长城乌字号保护站的李凤鸣、李勇父子在这里接力守护长城36年。村子搬走了,他们还在长城脚下坚守,使这座深山保护站成为很多人到访涞源长城时相聚的文化客厅。山有多深?他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是整个保护站手机信号最强的地方,盛夏的树荫下,往长城方向走两米,可以用微信传图片,往家的方向走一米,就已经接不通语言通语。
长城保护工作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哲,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研究者,亲历过拉着皮尺一米一米测量长城长度的时代,也带着学生开启了无人机拍摄,用数字化手段为长城“造像”的新模式。在天津博物馆,应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参观者可以用“座舱视角”身临其境地飞越天津长城全段。
尽管如此,长城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2024年,长城沿线15省份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675件,制发检察建议469件,推动保护长城点位846处。这些数据反映了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城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正如一位长城守护者所说:“我活一天,就要在这里守一天!希望不管过去多少年,子孙后代一出门还能看见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守护长城的英雄致敬,同时也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长城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