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文化传奇
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文化传奇
南通博物苑,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文化殿堂,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创办人张謇先生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宗旨,开创了中国博物教育之先河。博物苑采用独特的苑囿式设计,将博物馆理念与传统园林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座集展览、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独特的建筑风格
南通博物苑的建筑布局别具一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又融入了近代博物馆的功能性。苑内绿树成荫,鲜花烂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然而,这里不仅仅是观赏花草的园子,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博物馆。
博物苑的主体建筑包括中馆、南馆和北馆。中馆是博物苑最早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南馆和北馆则分别建于1932年和1938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丰富的馆藏珍品
南通博物苑的馆藏文物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历史、美术等多个领域。其中,明铜板圣旨、木雕龙舟等展品尤为引人注目。
明铜板圣旨是博物苑的镇馆之宝之一,由张謇先生的孙女张柔武女士于1958年捐赠。这件文物整体造型为赑屃趺碑,底座赑屃栩栩如生,碑额阳面正中铸有"圣旨"二字,碑身铸有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为光大儒学而颁布的圣旨。铜板圣旨造型敦厚、古朴威严,铸造精致,铭文苍劲秀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木雕龙舟模型是另一件令人惊叹的展品。这件作品主体雕刻为龙的造型,船头为龙头,船尾为龙尾,船身遍布龙鳞。龙头双目突出,炯炯有神,嘴巴张开,似有龙吟回荡在耳旁。双角延伸耸立,威风凛凛。龙尾形似火焰,分作五缕,流畅自然,充满生机。龙头龙尾高高翘起,龙身鳞片微张,似在水中劈波斩浪,遨游前行。
特色展览与文化活动
南通博物苑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其中"乾隆的假日"特展广受好评。该展览通过清宫文物与稀见档案资料,生动还原了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让观众得以一窥这位传奇帝王的宫廷生活。
此外,博物苑还精心打造了"张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主题游"品牌研学活动,自2021年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来,已接待企业家8万多人次、青少年近20万人次。各类文化讲座、互动体验活动也精彩纷呈,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实用参观攻略
最佳参观时间:建议选择节假日前来参观,博物苑会延长开放时间并实行免预约入馆政策,方便游客游览。特别是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博物苑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游客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特色展览信息:关注博物苑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展览信息。例如,春节期间博物苑会推出"龙"主题展览,通过书画、瓷器、民俗等多种形式展现龙文化的魅力。
游览路线推荐:可以从博物苑的中馆开始,依次参观南馆和北馆。中馆主要展示历史文物,南馆侧重自然标本,北馆则以美术作品为主。游览过程中,不要错过一楼南通古代展的织布劳作展示,通过隐形人的设计,文物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
南通博物苑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馆藏,为公众提供了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亲近自然的绝佳场所。博物苑一直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通过各类展览和活动,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南通博物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展陈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南通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面旗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南通博物苑,这座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发展的文化殿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你可以欣赏艺术,感受文化的魅力;你还可以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无论是亲子游、研学游还是文化探索,南通博物苑都能为你提供丰富的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