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保护彝语,守护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保护彝语,守护文化多样性
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母语日,旨在强调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与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有效和适当互动所需的复杂技能,并明确了跨文化能力的基本维度,即倾听能力、对话能力和好奇心,以促进个人以开放的思想积极理解他人的文化规范和期望,并利用这种优势进行有效沟通和工作。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消失的风险。以彝语为例,这一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语言,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楚雄彝族地区,史诗“梅葛”作为最重要的口头传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受现代文明冲击,其传承正面临严峻考验。据统计,史诗“梅葛”的主要流传地马游村,58位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年轻人中鲜有接班人。此外,宗教仪式的消失、习俗的简化、传统民居的损毁,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使得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正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以四川省为例,教育厅已出台政策,在高考中加强彝语文的使用。从2025年起,享受民族地区加分的考生资格条件须符合高中阶段在实施区域内具有连续三年完整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同时,四川教育厅还通过开办特需班专业本科班等方式,为彝语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综合素质,更是在积极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维护多元文化的特性。
专家建议,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需要建立系统的保护机制。首先,应加强语言资源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整的语言档案;其次,要重视语言的活态传承,通过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再次,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平台,扩大语言的传播范围;最后,要鼓励语言的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仅是一项文化使命,更是一份历史责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强调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