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脱单率最高的相亲方式竟是
过年回家,脱单率最高的相亲方式竟是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老生常谈的催婚话题,不出所料又差点逼疯一群年轻人。
有人除夕到家第一天,还没吃上年夜饭,就被家人安排了午饭相亲局;有人高高兴兴回家,结果却因为单身被数落一通,和父母互丢情绪炸弹后,没过完初五就出去开房住了;为了逃离父母的催婚连环call,有人甚至只能借口去邻市相亲,才能短暂喘息一段时间。
深知自己与父母间的催婚矛盾,不可调和只可转移,最会来事的年轻人,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催婚替身方案——简历式相亲。
去除繁琐的自我介绍、攀谈约会等流程,简历式相亲只有一个步骤,就是添加对方后发去一份PDF,合适就约二面,不合适只需扣1表示已阅即可。
如果不点开看,你根本无法从对话框里判断出,这是在真面试还是相亲。
一开始,还有人怀疑过,简历式相亲的态度是否过于敷衍。
但实际应用后,人们很快发现,把自己压缩进简历,往往比见面时半天说不了三句话,更能展示自己,而内耗也得以避免。
至于该如何写好一份相亲简历,没有定式,但也颇为考验文笔,去年刚通过简历相亲脱单的布布说,“相亲角里的那些塑封传单,绝对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只有不擅文案的叔叔阿姨,会把相亲简历,写成体检报告或资产证明。”
社交网络中,许多年轻人都在求助该如何写相亲简历,有人甚至专程咨询HR朋友,该如何美化说辞,让自己看起来更为优质。
时间久了,甚至在民间流传起了一套标准化的相亲简历模板:
解读相亲简历,同样有着门道。“看审美,不看穿搭,而是看排版样式;爱好上,即可看出对方的心智;至于是否门当户对,不光要看学历和工作背景,更要看对方怎么写自己的三观自白。”
分析相亲简历的时间久了,有人甚至比HR看人都还专业,仅凭口吻上的蛛丝马迹,就能看透缘分的尽头在哪里:
运用职场中解读黑话、编织PPT等十八般武艺,把感情当作项目运作,这届年轻人,已经靠简历式相亲,复盘出了自己的恋爱方法论。
曾经提到相亲,许多人尚会觉得羞耻,默认只有在自由恋爱市场中被淘汰的人,才会不得已求助媒婆替自己脱困。
而如今,看透了所谓自由恋爱,也不过是在各个社交平台,左滑右滑,不断进行信息匹配和筛选后,这届年轻人们突然就悟了——感情的本质,只不过是个效率游戏,恋爱是慢速自由出牌,而相亲则是自动托管模式,一种更高效且潇洒的脱单解法。
尤其是对放弃北漂,折返老家的年轻人而言,相亲最难的地方,莫过于自己在外打拼的成果,并不被老家的价值体系所认同,“大厂P8的竞争力,还没有县城体制内月入7k的公务员吃香。”
四年前结束北漂,回到河南的漂亮,就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曾经北漂时,他从没把相亲当作一回事,觉得等回郑州了,“家里那边的相亲资源相对多一点,所以就不急。”
结果等回到郑州后,他才发现尽管形式上,老家的相亲市场更加丰富,单位会定期组织相亲局,且男女比例能精准控制在1:1左右,保障每个人在现场都不会落单。但符合自己标准,又能双向奔赴的女生,却基本为0。
“主要是想修一个门当户对,所以女生最好是本地人,收入相仿,父母的经济能力也不差。其次是年龄必须比我小,且长得好看,没有离异经历,才是我圆满的结婚对象。”
罗列过自己的要求后,漂亮也坦承自己难以匹配成功的原因,也在于自身的一些劣势。比如自己“身高176cm,体重200斤,在身材上就会被一些人pass”,或是自己虽然有房但是无车,于是会被一些男士弯道超车。
坚持自己的高标准,同时又屡屡在相亲局碰壁后,不想妥协的漂亮,决定用相亲简历,帮自己筛选爱情。
对待自己的相亲简历,漂亮既要求它能保障自己的相亲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也不能对自己的介绍过于数据化。“不至于自己在别人眼里所传阅的形象,只剩下身高、体重、收入这些冰冷的数字。”
比如在介绍自己车房状况时,他专门写上了一句“本人有两辆国产摩托”。尽管亲戚们认为这句找补过于幼稚,反复劝说他把这句话去掉,但他坚持保留。“我希望通过简历,大家能看到的不只有标签,还有我的人性和爱好。”
当别人都在讨论相亲简历的真真假假,简历式相亲的好处坏处时,也有不少朋友,尚在苦恼自己根本就不会写简历。
所谓相亲市场犹如职场,都面临着年龄危机,以及对一个人资历和能力的审视。最终决定是否匹配的标准,也不仅只看简历,更要看供需双方的需求是否一致。
即便是情场失意,也没有关系,听完这期,大家能在职场顺风顺水,涨薪发财,也算变相弥补了感情的空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