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限流引热议:北海市生态保护进行时
涠洲岛限流引热议:北海市生态保护进行时
202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景区实施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新政策:每天上岛人数限制在5000人以内,其中过夜游客不超过2500人。这是涠洲岛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放以来首次采取的限流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为什么是涠洲岛?
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总面积约24.74平方公里,由火山喷发堆凝而成,岛内火山地貌保存较为完好,海蚀、海积及溶岩景观遍布全岛。这里不仅有独特的火山熔岩景观,还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观赏日落的绝佳地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
然而,随着涠洲岛知名度的提升,游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9年涠洲岛接待游客量突破120万人次,2021年更是达到160万人次。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涠洲岛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火山岛,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决定实施限流政策,以期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岛屿的生态环境。
限流政策引发的热议
这一限流政策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支持者认为,限流措施是保护涠洲岛生态环境的必要之举。涠洲岛作为一座火山岛,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的旅游开发和游客涌入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通过限流,可以有效控制游客数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保护涠洲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然而,也有声音对限流政策表示担忧。一些游客担心限流会影响他们的旅游体验,可能导致门票预订困难,影响行程安排。有游客表示:“涠洲岛是难得的海岛度假胜地,限流后可能很难抢到票,担心会错过这个美丽的景点。”
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限流政策可能会对他们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有涠洲岛民宿经营者表示:“限流后游客数量减少,我们的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护好涠洲岛的生态环境才能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涠洲岛样本
事实上,涠洲岛的生态保护工作早已走在前列。2018年7月1日起,《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涠洲岛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还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保项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涠洲岛的“零废弃”行动。通过实施厨余垃圾堆肥项目,涠洲岛成功实现了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在涠洲岛疍家海岛休闲农业示范区,游客采摘火龙果时产生的果皮等厨余垃圾,被环保志愿者收集后,运用“三明治堆肥法”进行处理。这种堆肥方法将厨余垃圾与绿植干料交替堆叠,经过3个月的发酵,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这一闭环试验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限流政策的深远意义
涠洲岛的限流政策和生态保护措施,为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涠洲岛通过限流和零废弃行动,展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
正如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所说:“在推进三年跨越发展工程中,北海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珍惜和爱护天赐北海的优越自然环境,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涠洲岛的限流政策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展望未来
涠洲岛的限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游客体验和旅游从业者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护涠洲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限流和生态环保措施,涠洲岛正在探索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涠洲岛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不断完善景区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好这座珍贵的火山岛,让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得以永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