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博物馆:武汉的历史记忆
江汉关博物馆:武汉的历史记忆
江汉关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武汉近代史记忆的百年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见证了近代武汉城市的发展历程,更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江汉关博物馆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62年,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江汉关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收税、缉私、测量长江航道等。1924年1月,作为江汉关海关办公场所的江汉关大楼建成,这座由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的建筑,曾一度是武汉市最高的建筑物。大楼外观庄重典雅,整个建筑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风格。大楼正立面女儿墙的正中处,篆刻有著名书法家宗彝所书“江汉关”三字,彰显着其历史的厚重感。
走进江汉关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馆内展厅面积达2300平方米,设有税务司、秘书课、江务课等海关旧址的复原陈列,以及各类藏品、文献资料近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枚清代江汉关银锭,它们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些银锭面值均为50两,外观呈马蹄形,有大半个手掌大小,上印有清晰的“江汉关”铭文。虽然因岁月淘洗而变得颜色暗淡,但它们却记录着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史。
江汉关银锭的由来与近代中国的关税制度密切相关。1861年,湖广总督官文三次上书朝廷,要求尽快在汉口征关税。官文在奏折中表示,如果不改革江汉关的关税制度,“长江之利为洋商占尽,长江税收为外商漏尽”。朝廷同意了官文的奏请,1863年1月,江汉关开始征收关税。由于缴纳关税的银子都是碎银,上缴国库前需委派专门机构将碎银铸成银锭,这就是江汉关银锭的由来。
然而,由于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在上海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由外国人帮办海关税务,清政府还要以关税作为担保,偿还部分赔款。从咸丰朝开始,清政府一遇到较大战事和战争赔款,就向洋商借债,再用海关收入还债。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3次,计4500多万两,其中以关税还款或抵押的就有25笔,计3200多万两,占总数的七成。因此,江汉关的税银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清政府的外债和战争赔款,剩下的也都上缴国库,所以今天存世的江汉关银锭极少,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江汉关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武汉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见证中国近代关税变迁和海关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武汉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标。站在江汉关博物馆的钟楼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这座城市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脉搏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