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洪水 奠山川 定九州
大禹:治洪水 奠山川 定九州
提起大禹,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治水。同样,提起治水,多数人也会立即想到大禹。其实,在我国,“大禹治水”及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大禹,姒姓,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部落首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又称为夏禹、帝禹、神禹或禹王。据说,大禹为黄帝玄孙颛顼的孙子,父为鲧,母为有莘氏部落女子脩己(又名女志,也有女喜或女嬉一说),妻为涂山氏部落女子女娇,子为启(夏朝第二任君主)。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洪水滔天,人民忧苦,尧派鲧治水,九年未成,被代行天子政的舜处死,但舜却举荐禹继续治水。禹有感于父亲治水不成而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带领民众治好了水患,奠定了山川,其间又划分了九州,“天下于是太平治”。后来,舜帝崩,诸侯皆尊禹为天下共主,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传说,禹在划定了九州后,还将天下诸侯所献青铜,铸为九鼎,以作为王权的象征。这也是“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由。
对于禹的功绩,历来好评如潮,如孔子就曾感叹:关于禹,我实在没啥好非议的,他饮食简单,却以丰盛的祭品孝敬先祖和神灵;他穿衣朴素,但在上朝或祭祀等重要场合却穿着庄重;他居室简陋,却一心一意致力于兴修水利和沟渠,确实没啥好非议的。司马迁也曾盛赞禹,“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在民间,禹被作为水神来供奉,而官方的祭祀,自古以来亦长盛不衰。近年来,我国更是设立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简称大禹奖,以奖励在水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属于水利行业的最高科技奖项。
黄河咆哮禹门口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这是李白描写龙门的诗句。龙门,即今山西运城河津市龙门村一带,又名禹门口、禹门渡或龙门关。
禹门口美景
相传,上古时期,龙门附近黄河中,横亘着一座大山,挡住了河水去路,致使当地洪水泛滥,民众居无定所。后来,禹率民众在此治水,历经四年,终于凿开山体,使得水归其道,人民不再遭受水害之苦,并从此安居乐业。因凿开的山体如同一道缓缓打开的大门,禹遂将其命名为龙门。
禹门口大桥下“禹凿龙门”雕像
关于禹凿龙门一事,《史记·李斯列传》《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及《水经注》中均有记载。《山西通志·图考》亦记载,禹在治理天下洪水过程中,开凿龙门这一段最为艰难。
从龙门村乘船溯河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滔滔万里的黄河最窄处——石门,宽仅38米。坐在船上极目四望,只见这里崖高壁陡,宛如刀劈斧削,险峻异常。山崖之下,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景观尤为瑰丽和壮美。
黄河石门
当地传说,当年,禹凿石门的办法为:伐山上之木,堆在山石上点燃,待石滚烫,再用水浇,石遂分崩离析,清除碎石后,继续重复,经过数年辛勤劳动,终于开得山体,河水亦随之顺流而下。
历史上,龙门附近建有纪念大禹的庙宇,如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当地就建起一座禹庙,名大夏禹王庙,且规模宏大。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亲临该庙,以太牢之礼祭祀大禹。再后来,即贞观九年(627),唐太宗李世民曾敕令重修此庙,而元世祖忽必烈亦曾先后两次派侍臣前来该庙祭祀。
龙门禹庙历经千年风雨,曾一直巍然屹立。可惜的是,1938年和1941年,日寇曾两度集结重兵进犯禹门口,企图突破黄河天险,进犯我国大西北,虽然我抗日军民英勇抗击,粉碎了其进攻,并取得禹门口保卫战的胜利,但龙门禹庙却被日寇炮火夷为平地,寺庙道观及附近的码头、长街和民居等无一幸免。
禹门口山川险峻,历来为秦晋咽喉、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曾幸临该地,并感叹:美哉!山河之固;隋大业十三年(617)九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从这里西渡直取关中;唐武德五年(622),李世民平定中原后,亦率军从此渡过……
新时代,新气象。如今的龙门村,已重新建起一座规模雄伟、气势恢宏的大禹庙,竖起一座重21吨、高6米的石雕大禹像和一座禹门口抗日烈士纪念碑,等等。同时,村里每年都会举行大禹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23届。
此外,龙门村一带,还是“鲤鱼跃龙门”故事的发生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打卡。
千年驿道大禹渡
山西南大门——运城市芮城县,城东南12公里的黄河之滨,有一个古渡口,名大禹渡。这里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素有“黄河明珠”“北国江南”之美誉,同时也有着“万里黄河神游处,千年驿道大禹渡”的说法,是九曲黄河唯一以大禹命名的渡口。
相传,当年,大禹在此治水时,望着滔滔洪水,猛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治水良策,即疏而导之。于是,他便将当地作为治水大本营,率民众乘坐船只,上凿龙门、下开三门,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治好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等黄河金三角一带的水患。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里遂成为一个重要渡口,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大禹渡。
三门,即今大禹渡下游黄河中,曾有砥柱山,禹凿三口,以通河水,因远望如三个大门,俗称三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名字由此而来。
大禹渡旁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柏,树龄逾4000年,枝繁叶茂、冠若伞盖,人称“神柏”。当地传说,这株柏树,为禹亲手所栽,以作为察看水势的标记,而大禹当年也正是在该树下悟得治水之策的。
芮城县大禹渡神柏
距神柏不远,有一尊大禹神像,于1990年复建,高12.33米,由175立方米青石叠砌雕凿而成。据说,该雕像为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尊石雕大禹像。
神柏所处山谷,名“神柏峪”。以前,这里有一座禹王庙。《芮城县志》记载:“禹导河,屯驻于此,后人思其明德,建庙于峪上。”庙宇始建何时,如今已不可考,至日寇侵略芮城时,悉皆被毁,迄今仅余一块清道光四年所立石碑,即《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
为了纪念禹的功绩,继续弘扬其“明德”,2005年,当地在庙宇原址上重新建起一座禹王庙。新落成的庙宇,气势宏阔、辉煌庄重,据说为国内最大的一座禹庙。
芮城县大禹渡禹王庙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随着一座座黄河大桥飞架,大禹渡虽然失去了其渡口和驿道的功能,但这片美丽的土地,依然吸引着万千游客前来光顾和游览,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风雨沧桑禹王城
运城市夏县禹王乡禹王村,广袤的田野上,赫然屹立着一座高大的方形夯土平台,即禹王台。台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是禹王城遗址的主要遗存。禹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县禹王城遗址禹王台
《史记》《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禹建都安邑,即今禹王城遗址所在地。安邑,是后来的名称,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其间也叫过安县。此外,当地还曾名夏城、夏王城,这也是夏县名称之由来。
禹王城遗址所处的夏县一带,东有中条山,西为稷王山,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润,且附近有青龙河蜿蜒流过,并临近著名的河东盐池,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风水宝地”。那么,禹在建都安邑之前,当地又是何种情况呢?
《帝王世纪》记载:“安邑为尧舜旧都,后为夏禹都。”唐杜佑《通典》称:“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晋书·地理志》亦载:“安邑,旧舜都。”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帝尧和帝舜在别处建都期间,也曾于禹王城遗址一带建立过都城,而禹继位并建立夏朝后,亦将当地作为自己的国都。
此后岁月里,禹王城曾作过三晋之一魏国的国都安邑,秦汉时为河东郡治所在地,并曾作过汉献帝刘协的临时国都半年。其间,汉献帝改年号为“建安”,有“建年于安邑”或祈求国泰民安及自身安全之寓意。两晋时,当地为安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安邑被分为南北两县,旧城为北安邑,南安邑即今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太和十八年,北安邑更名为夏县,县治迁至今夏县县城所在地,旧城从此逐渐沦为了废墟,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其中,大城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周长约15.5公里,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西墙北段外尚有护城壕痕迹。中城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周长约6500米。小城总面积约75.4万平方米,周长约3270米。
禹王台,据传为大禹的祭天之台,也有说法为涂山氏望夫完成治水并早日归来的望夫台。不过,当地人更习惯称其为青台,原因有二,一为古称清台,后因荒废,其上长满青草,故名青台;二为古时台上建有规模宏大的禹王庙、娘娘殿,环境优美、满目青翠,遂名之。
据悉,禹王台上的禹王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如今,台上的禹庙,为近年来当地村民所建,虽然规模较小,也颇为简陋,但慕名前来祭祀者,仍络绎不绝。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