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锚定现代产业发展
蒙自:过桥米线锚定现代产业发展
蒙自,这座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南小城,凭借一碗传承300余年的过桥米线,不仅承载着浓厚的乡愁记忆,更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蒙自过桥米线。新华网发
地方小吃的传承与创新
在蒙自,一天的开始往往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开始的。清晨6点,老饕们便已聚集在米线店,等待品尝第一碗清甜净澈的头道汤。到了中午,汤色渐白,香味愈醇。这座仅有53万人口的小城,拥有18位过桥米线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近2000家米线店、2万余名直接从业人员,年营业额高达10亿元。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蒙自“中国过桥米线之乡”称号。
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丽珠今年69岁,从她祖父开始,这门手艺已传承三代。每一代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过桥米线的“灵魂”是一碗高汤,需要用散养老母鸡和土猪“筒子骨”一起,经过武火煮沸、文火慢炖三至四个小时熬制而成,期间不能加水。王丽珠在传承中进行了改良,每天凌晨2点半就开始熬制新汤,并在汤中加入蒙自特有豌豆泥提鲜,撒入金黄色菊花增添美感。
蒙自过桥米线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原的米制品与当地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在米线中加入生鲜食材的“食生”吃法。王丽珠的徒弟佴姝彤,这位1995年出生的女孩,毕业于211大学财会专业,却选择接过家族餐饮事业的重担。她经营的“香麒园”餐厅,通过创新摆盘、丰富食材种类以及推出多种口味,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
传统美食迈向现代产业
要将地方小吃发展为现代产业,要么通过连锁经营拓展市场,要么开发方便速食产品。蒙自市为此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制定了《蒙自市加快推动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蒙自过桥米线的主料是当地特有的大米,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这里的米线只用大米和水制作,不需任何添加剂。目前,全市米线日产量达100吨,年产值1.6亿元。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蒙自云味出线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保质期10天和180天的两种保鲜米线,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计划将日产量提升至40万袋。
标准化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环节。2024年11月,蒙自过桥米线行业标准发布,涵盖了生产、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人才培养方面,蒙自职教中心在中餐烹饪专业中专门设置了过桥米线课程,并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制。
“文旅热”打开小吃升级新思路
蒙自不仅是一座美食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蒙自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近年来,蒙自将过桥米线与文旅资源相结合,构建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文游消费路线图。2024年前三季度,蒙自累计接待游客1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79亿元,同比增长21.04%。
“文旅热”带动蒙自过桥米线产业发展。新华网发
蒙自过桥米线作为云南特色小吃,虽然名声在外,但从现代产业角度,与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兰州拉面相比,无论在产业规模、经营方式,还是在品牌价值上还有较大差距。过桥米线传承需要手艺人,也需要生意人;现代产业需要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也需要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过桥米线要寻求更大发展,期待敢闯敢干的企业家。
作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小吃,蒙自过桥米线正不断迈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挥着产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快节奏的的现代生活中,过桥米线坚守着“慢生活”的品质,正如那一碗高汤,容天下之鲜于方寸间,“碗大、汤宽、心更宽”。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