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麻糕里的常州传奇: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一块麻糕里的常州传奇: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在江苏常州,有一道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美食——大麻糕。这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糕点,它承载着常州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更寄托着游子的乡愁。
两百多度高温下的匠心传承
“一块麻糕掰两半,一根油条放进去,咬起来既有麻糕的酥脆,又有油条的香脆,这叫‘双脆’,两股味道融合在口里,外加一碗豆腐汤,真享受!”这是常州大麻糕第三代传承人刘长山师傅对传统吃法的描述。
大麻糕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面团的配比要精准:发面80克,油酥100克左右,非遗大麻糕的发酵面团要比正常做包子的面团多兑2成碱。其次,炉温要控制在250度左右,这是保证外脆里嫩的关键。最后,贴麻糕的手艺更是精髓所在,要做到“贴而不掉”,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
刘长山师傅从17岁开始学习制作大麻糕,如今已年过花甲。他每天都要把手伸进两百多度的高温炉中贴麻糕,长年累月的锻炼让他手上永远不可能长出汗毛。这种坚守精神,正是常州大麻糕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大麻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最初是由长乐茶社的点心师王长生创制的。这种美味很快就在常州城内走红,尤其受到车夫、挑夫等劳动阶层的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麻糕逐渐从街头小吃变成了常州的代表性名点。
大麻糕之所以能在众多小吃中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作为常州文人菜系的一部分,大麻糕体现了常州人对美食的讲究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是早餐桌上的常客,更成为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名人的乡愁记忆
“多少年离别故乡,最难忘常州麻糕香。”这是常州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百岁时的感叹。对于这位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大麻糕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每一口都能勾起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无独有偶,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与常州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曾11次登临常州,不仅因为这里的儒风蔚然,更因为常州菜的独特魅力。虽然苏东坡时代还没有大麻糕,但这种美食的出现无疑为常州的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麻糕也在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刘长山师傅也开始尝试使用烤箱等现代设备制作麻糕。这种创新不仅让大麻糕更便于携带和邮寄,也让这门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今,大麻糕已经成为了常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常州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作为礼物,大麻糕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