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头晕的心理调适方法
精神性头晕的心理调适方法
头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重脚轻、视物旋转、闭眼时有倾倒感等,也就是俗话说的“天旋地转”。精神性头晕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完全或部分解释患者的头晕症状,可同时伴有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多见于年轻患者,男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
什么是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是一种由心理或精神因素引起的慢性头晕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或头昏,常伴有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这种疾病可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女性患者居多,平均发病年龄为49.2岁。
精神性头晕的心理调适方法
1. 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包括充足睡眠、规律进食、补充维生素以及适度锻炼。这些都有助于改善症状。
(2)心理治疗:压力是导致自律神经失衡的重要因素,通过心理治疗和专业人员的引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压力。
(3)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技巧可以协助放鬆,减缓身心压力。
(4)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ES):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调节情绪和睡眠。
(5)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利用磁场产生的电流来刺激或抑制脑部活动,改善情绪低落、活力低、睡眠食欲障碍等问题。
2. 药物治疗
(1)β-阻断剂:调节心脏的自律神经,改善心率不规则、心悸、胸闷等症状。
(2)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平类药物,可改善焦虑、烦躁,协助放鬆及增进睡眠品质。
(3)抗抑郁药物:调节自律神经,改善焦虑、抑郁及其他自律神经失衡相关症状。
(4)胃肠药物:改善胃部不适、便秘、胀气、腹泻等肠胃症状。
(5)抗过敏药物:改善因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症状,如过敏性鼻炎。
(6)神经肌肉药物:改善肩颈紧绷酸痛、耳鸣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触发因素: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体验,正视和接纳不良情绪,提升良好情绪。
自律训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规律进食、补充维生素以及适度锻炼。
认知行为训练:针对生活中影响个人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整认知,提高应对能力。
丰富生活内容: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提升社会价值。
增加社会学习:完善人格。
放松训练:掌控情绪,掌握放松训练等心理调适技术,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正念放松法、瑜伽练习等,保持正常心理状态。
结语
精神性头晕虽然症状令人困扰,但通过合理的心理调适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情。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发布的《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治疗指导。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