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于山白塔:千年古迹背后的秘密
福州于山白塔:千年古迹背后的秘密
福州于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它就是被誉为“定光塔”的白塔。这座始建于唐天祐元年(905年)的古塔,不仅是福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记忆。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相传在建塔时发现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大明珠,故取此名。塔身之所以刷成白色,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当年闽王王审知为超荐亡故的父母及长兄而兴建此塔,塔建成后,有位高僧建议在塔身外壁刷上白灰,以示纯洁和虔诚。从此,这座塔便被称为“白塔”。
白塔的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塔身呈八角形,高41米,比初建时矮了近一半。内设木构楼板及阶梯,每层错开门和佛龛。塔基比现存大10米,塔尖装有避雷针。塔身依旧八面,每层错开一门,其余塔壁则设拱券顶佛龛,通过塔门连环廊由螺旋梯盘旋至顶。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既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明代重修时的精巧工艺。
白塔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福州的道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与何氏九仙君的传说密切相关。何氏九仙君是福州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相传他们曾在此地修炼。白塔所在的定光寺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九仙君相关的文物和传说。
白塔在历史上多次重建和修缮,见证了福州城市的变迁。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遭雷击后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乡绅龚用卿、张经等人带头倡捐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773年)又重修并勒石为记,碑文为福州名士孟超然所撰,现仍镶在第一层塔门右侧。1958年再次对塔内朽坏的木梯木柱等进行修缮或更换,塔尖补铸铁葫芦,装避雷针。1963年在清理定光寺周围环境时,出土了该唐代木塔青石基座,据复原的塔基,初建的底径要比现存大10米。塔于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保单位。
如今的白塔,已成为福州重要的旅游景点。它与乌山的乌塔遥相呼应,构成福州“三山两塔”的城市标志。登上白塔,可以俯瞰整个福州市区,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塔周围的于山风景区,更是保存了戚公祠、九日台音乐厅、真君殿、万象亭、九仙观、炼丹井等众多历史遗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探寻这座千年古迹背后的故事。
白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它见证了福州从唐代至今的沧桑巨变,承载着闽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化的今天,白塔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这座千年古迹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