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用文艺之火点燃红军斗志
朱德:用文艺之火点燃红军斗志
1929年至1934年,朱德与毛泽东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在这个红色政权的中心地带,朱德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文化推动者。他深知文化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央苏区大力推动文艺活动,为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带来了精神的滋养和战斗的激情。
组织文艺活动,点燃革命热情
在中央苏区,朱德积极推动各类文艺活动的开展。1929年11月,中共闽西特委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应组织新剧团。同年12月13日,共青团闽西特委要求,每乡要设一俱乐部,每区要组织一新剧团。这些举措为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1930年8月1日,中央苏区第一个红军剧团——红军学校新剧团在龙岩宣布成立。同年9月28日,第一个县级戏剧组织——龙岩县革命剧社成立。这些文艺团体的建立,为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朱德还十分重视文艺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他鼓励基层组织自行招募文艺人才,组建业余宣传队伍。比如区、镇的新剧团由爱好文艺的工农群众组成,部队里有从普通士兵中选拔出的宣传兵组成的演讲队以及文字宣传队,各乡村有民间艺人组成的演奏队和各类演出队,学校有学生组成的戏剧演出队。这种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人员队伍,使得文艺活动能够深入到苏区的每一个角落。
文艺创作,展现革命情怀
朱德不仅组织推动文艺活动,他自己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艺创作者。在延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生活的诗词。例如,在一首描写延安生活的诗中,他写道:“早风习习天蓝蓝,大巴车上路如箭离弦。一路路笑声一阵阵歌,一张张笑脸露童颜。”这些诗句生动展现了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另一首诗中,朱德深情地写道:“看见朱德的锅连炕,想起了总司令的憨厚性格人民情。入乡随俗军民亲,同甘共苦根连着根。”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朱德的个人魅力,更体现了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文艺思想,引领革命文化
朱德对红军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围绕着服务革命和建设这一核心。他认为,文艺活动不仅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更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因此,他积极推动文艺活动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
在文艺创作方面,朱德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贴近性。他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反映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的作品。例如,红军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群众创作了歌谣《黄洋界》,并在祝捷大会上演出剧目《毛泽东空城计》。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更激发了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的战斗热情。
在文艺活动的组织上,朱德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他支持开展歌舞宣传、戏剧宣传、扫盲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他还重视文艺活动的教育功能,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生产、生活、军事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朱德在革命战争时期通过文艺活动作出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更在于他为党的文艺方针制定奠定了实践基础。他推动的文艺活动,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也为后来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回顾朱德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贡献,对我们今天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