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新景框里的天安门:蒯祥的建筑传奇
国博新景框里的天安门:蒯祥的建筑传奇
2024年国庆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设的景框将天安门纳入艺术长廊,这一创意性的设计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视角,更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宏伟建筑背后的历史与匠心。这座承载着数百年沧桑的城楼,其设计者正是被誉为“蒯鲁班”的明代建筑大师蒯祥。
蒯祥,这位出生于1398年的建筑奇才,自幼随父学习木匠技艺,19岁时便负责承天门的设计,展现了非凡的天赋与创造力。他不仅在建筑设计上造诣深厚,更在施工中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蒯祥曾参与或主持了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如北京皇宫、长陵、献陵等,被誉为“国朝第一木匠”。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天安门上,还影响了故宫三大殿、长陵等重要皇家工程,对明代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安门,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宏伟建筑,最初名为“承天门”,象征“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蒯祥在设计中融入了精巧的木构技艺和美学理念,奠定了其宏伟庄严的基础。承天门初建时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后经历火灾损毁。明英宗时期,蒯祥再次主持重建工作,将其规模扩大并改为宫殿样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基本形制。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底座上建有朱红色的高大城台,面积约4400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城楼面阔九间(57.14米),进深五间(20.97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黄琉璃瓦。在两层正檐之间有用滑轮固定的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直径1.7米,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屋檐下悬挂着17盏大红宫灯,其中主灯重达450千克,辅灯也各重350千克。整座屋顶由60根大红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为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廊外设汉白玉栏杆和矮墙。整座天安门城楼的外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非常庄严肃穆。
天安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1925年10月10日,民国政府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从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1961年,天安门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国庆期间,天安门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巨型花篮、喷泉夜景照明与天安门交相辉映,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夜幕降临,天安门地区景观照明设施全部开启,达到最佳庆典模式光效,结合巨型花篮和喷泉夜景照明,呈现国庆佳节的璀璨夜景。长安街全线开启398栋建(构)筑物、36座桥梁和景墙、路树、绿地等景观照明设施。中轴线上,永定门城楼、钟鼓楼实施夜景照明提升,同时点亮天坛、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天安门、太庙、故宫、景山、白塔、钟楼等地标建筑,展现千年古都传承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一座皇家城楼到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巨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蒯祥这位建筑大师的匠心独运。今天,当我们站在国博的新景框前,欣赏着天安门的雄姿时,不禁为这位明代匠人的智慧与才华所折服,也为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建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