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饮食指南更新:酒精消费新建议引发争议
美国饮食指南更新:酒精消费新建议引发争议
美国即将在2025年更新其饮食指南,其中关于酒精饮料的安全消费建议成为焦点。此次更新将外包给其他团体进行评估,以避免政治和资本影响。专家们正在研究饮酒对健康的真正影响,这可能引发新的争议。
饮食指南更新:酒精消费成最大争议
美国饮食指南将于2025年进行更新和修订,其中酒精对健康的影响再次成为焦点。为了避免政治和资本的影响,此次指南修订中关于酒精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研究首次外包给其他团体:在美国国会130万美元的资助下,美国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局(SAMHSA)和美国国家科学院(NASEM)正在对该问题进行评估。
“酒精饮料仍然是一个高度优先的话题,但由于它需要大量、具体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独特的考虑因素,因此将单独对其进行审查。”《美国人饮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写道。该咨询委员会是根据近40年前美国国会的一项法案创建的,以应对1980年首届饮食指南的争议。外部团队研究后,该委员会将撰写更新后的指南。
美国酒精消费现状:健康隐患凸显
当前,美国饮食指南建议公众“适量”饮酒:女性每天不应超过14克,男性每天不应超过24克。在美国,一杯360毫升、酒精度为5%的啤酒,或一杯5盎司(147.85毫升)、酒精度为12%的葡萄酒,其酒精含量大约为14克。也就是说,该指南建议美国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一杯(啤酒/葡萄酒),男性不超过两杯。一次喝四杯以上被认为是暴饮暴食。指南还建议包括孕妇在内的某些群体完全避免饮酒。
然而,近年来,美国酒精致死的人数在增加。2017年至2021年,美国每年因过量饮酒而死亡的平均人数增加29%。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大流行期间每年有超过14万人死于过量饮酒,其中20%是20-49岁的年轻人。
专家新建议:酒精与癌症风险
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维韦克·穆尔蒂(Vivek Murthy)表示,酒精饮品应该贴上标签,警告消费者其致癌风险。穆尔蒂警告:酒精与癌症风险之间的直接关联已得到充分证实,饮酒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结肠癌、肝癌等7种癌症的风险。
此外,考虑到癌症风险,建议的饮酒量也应该重新评估。据CBC、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穆尔蒂在其发布的公共卫生咨询报告中表示,酒精消费是美国第三大可预防的癌症原因,仅次于烟草和肥胖。穆尔蒂给出的数字相当惊人。他指出,过去10年来,美国有近100万可预防的癌症病例都是由酒精消费造成的。具体而言,美国每年约有10万个癌症病例和2万个癌症死亡病例与酒精有关,这个数字远超每年13500例因酒驾事故导致的死亡,但“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风险”。
穆尔蒂表示:最近几十年来,酒精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明确,已证实饮酒与至少七种癌症风险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且无论你饮用何种酒精,例如啤酒、葡萄酒或白酒等等,都将增加乳腺癌、咽喉癌、肝癌、食道癌、口腔癌、喉头癌和结肠癌的风险。穆尔蒂强调,有证据表明,即使每天饮用一杯或更少的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他建议美国国会应授权在酒精饮料上添加癌症风险警告标签,以提高消费者的风险认识。美国自1988年起规定酒精饮品必须贴上健康警示标签,建议孕妇不要喝酒,并强调饮酒会影响开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这个标签36年来没有改变过。
国际经验:警示标签的效果
在国际范围内,智利和爱尔兰的成功案例为美国的酒精警示标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智利自2016年实施的食品警示标签政策,显著减少了不健康食品的购买,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早期评估显示儿童接触不健康食品广告的比例减少了73%。这表明,明确的警示标签不仅能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还能有效改变消费行为。与此相对比,爱尔兰在酒精包装上实施的警示标签也取得了积极效果,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饮酒的健康风险。
加拿大专家也力挺穆尔蒂的建议,呼吁酒精饮品上应强制贴上“饮酒增加罹患癌症风险”的标签。安省公共卫生局的科学家埃林·霍宾(Erin Hobin)表示,消费者有权了解酒精的潜在危害,尤其是这种危害已被明确证实。霍宾指出,世卫组织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即最高风险类别,因此急需发出警告。
世卫组织(WHO)的指导意见也显示,“没有所谓的安全饮酒量”。现在已有47个国家规定酒精饮品要加警告标示,不过很少提到癌症。目前只有韩国在酒精饮品上警告,喝酒可导致肝癌,不过厂商也可以选择不贴癌症的警告。爱尔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要求在酒瓶上贴上警告标签的国家,警告内容是:任何程度的饮酒都可能会导致癌症。2026年起,爱尔兰将依法要求所有酒瓶上都要贴上警示标签。
警示标签的挑战:设计与实施
警示标签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其直接的视觉冲击力上,更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和社会规范在饮酒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南非和中国的相关研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警示标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在南非的一项研究中,家长们对食品警示标签的反应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尽管一些家长对标签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其影响有限,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看到警示标签后愿意改变购买行为,尤其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这种现象表明,警示标签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和家庭结构。在南非,家长们的购买决策不仅受个人健康意识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需求和偏好的影响。因此,警示标签在这类文化背景中可能更有效,因为它们直接触及到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
与此相对,中国的一项研究则揭示了年轻人群体对同伴饮酒规范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年轻人对周围同龄人饮酒行为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的饮酒习惯。当他们认为同龄人普遍饮酒时,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其中。此时,如果能结合警示标签的使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或许能有效改变这种社会规范。通过提升年轻人的酒精抵抗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抵御同伴压力的能力,警示标签的影响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社会规范的塑造对于年轻人的饮酒行为至关重要。年轻人常常受到同龄人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饮酒是一种社交的必需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育和宣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校园内开展关于酒精风险的教育活动,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健康饮酒的信息,可以逐步改变年轻人对饮酒的态度,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未来展望:政策与社会共识
穆尔蒂的报告发出后,美股、欧股市场的酒类股票大跌,其中,法国人头马君度集团股价跌幅更高达5%。啤酒制造商喜力(Heineken)和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的股价也有所下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对健康警告标签的强制性修改都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目前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已宣布了新的美国卫生局局长人选,穆尔蒂的提议能否在美国国会获得两党支持又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分析人士认为,即使获得通过,任何标签变更可能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施。
无论结果如何,这次更新都可能改变公众对于适量饮酒的认知。专家认为,由于太多变量起作用,无法将葡萄酒和心脏健康联系起来。五年来,美国酒精致死的人数在增加。一些国家已经收紧了饮酒指南。2023年,加拿大物质使用和成瘾中心(CCSA))发表关于酒精的声明,警告公众“滴酒不沾是健康的”。该组织发布了一张图表,显示健康风险随着酒精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每周喝七杯或更多酒被认为是高风险的。
STAT报道认为,如果被任命的专家认真对待越来越多的与酒精危害有关的证据——如某些癌症、慢性病的风险增加——可能会导致饮酒建议的重大变化。如果他们决定保持相同的饮酒建议,指导方针将持续到2030年。无论哪种结果,都可能引发争论。一些批评人士说,他们在NASEM中嗅到了行业的影响。在指南的咨询委员会成员中,也有人与酒类公司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