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秋冬季节发热怎么办?这份科学应对指南请收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秋冬季节发热怎么办?这份科学应对指南请收好

引用
新华网
16
来源
1.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c5c71fa9f749813cfd322f67a2da25a7
2.
https://y.dxy.cn/v2/hospital/1233/963553.html
3.
https://www.pumch.cn/detail/36073.html
4.
https://www.pumch.cn/detail/36087.html
5.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first-aid/first-aid-fever/basics/art-20056685
6.
https://www.yantian.gov.cn/cn/service/yljk/jbyf/jkdt/content/post_11886119.html
7.
https://life.dayoo.com/health/202410/09/154596_54728613.htm
8.
https://www.zhangzhou.gov.cn/cms/html/zzsrmzf/2024-08-27/1117183505.html
9.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09/common/content/content_1843850173412651008.html
10.
https://www.elccm.com/cn/module-new-detail2307/2307?news_id=51044
11.
http://wsjkw.shandong.gov.cn/ztzl/rdzt/xypx/kjzy/202405/t20240511_4728803.html
12.
https://www.pantai.com.my/zh-cn/medical-specialties/paediatrics/prolonged-fever-in-children
13.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fever-in-infants-and-children-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
14.
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17_3967277.html
15.
http://bzscdc.cn/health/show-4172.html
16.
https://cdc.fuzhou.gov.cn/zz/crbkz/crb/202412/t20241203_4935905.htm

秋冬季节是发热的高发期,面对发热,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发热问题。

01

什么是发热?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发热,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发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腋窝温度大于 37.3℃。这可能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件“小事”,感冒发烧,再正常不过。可您真的了解这件“小事”吗?人为什么会发热?怎样正确测量体温?发热时人会很难受,可它居然也有好处?本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医护人员就来带您认识发热这件“小事”。

人体的热量如何产生呢?运动是最容易产生热量的,除了走、跑、跳等,日常吃饭、心脏维持跳动、呼吸等肌肉的运动也会产生热量(还包括平时发热过程中的寒战)。

身体又怎么散发热量呢?物理学上来说热量的传递就是通过传导、辐射、蒸发。传导即热量从身体内部传到皮肤,皮肤再传到空气或接触的物体;辐射即皮肤温度升高后向四周辐射热量;蒸发则是出汗后汗水在皮肤表面蒸发后带走热量。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等一系列复杂机制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现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人体的骨骼肌和肝脏属于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指令下,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将人体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而生病时,各种病原体(也是我们常说的致热源)侵入后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时,身体产生热量就会比平常多。人体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了,体温就会变化,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时候就会发热。

如何测体温?

口腔、腋窝和直肠是体温测量的部位,测量工具分别叫作口表、腋表(俗称体温计)、肛表,三者形状略有不同,不可混用,其中以腋下测温最常见。

用体温计测温时,腋窝处应避免接触致热或降温物品(如冰袋),有汗液也必须擦干。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5摄氏度以下,将水银端放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肘贴在胸前,测试5~6分钟后取出,手不可碰触水银端。

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至37.3摄氏度。临床上按照腋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37.4至38摄氏度为低热,38.1至39摄氏度为中等热,39.1至41摄氏度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发热的原因简单分为两种:没生病和生病。

没生病的情况下,外界环境温度高、剧烈运动后、洗完热水澡后、吃饱饭后,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期,以及心理性应激、穿太多等等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体温上升。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升高的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所以每个人的体温略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下,体温也不尽相同,判定是否发热应与自己平时相同条件下的体温做比较。

生病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过敏、身体创伤(大手术后组织损伤、肢体坏死等)、严重烧伤、心梗、代谢性疾病、药物热及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等等因素都可引起发热。

发热的利与弊

我们身体出现的发热,很多是因身体与疾病抗争的过程引发了机体内环境的暂时性改变而造成的,发热也有利有弊。

先来看看“利”。发热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卫机制,它能清除病原菌,属于一种自我治疗手段。当病毒侵犯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进行反击。升高体温意味着在破坏细菌、病毒等的生长环境,阻止这些病原体生长。同时身体释放有免疫活性作用的细胞,加强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有效控制细菌、病毒的感染,甚至能将其直接“杀死”。

发热也有助于诊断疾病。发热是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发热的时间、最高最低体温数值、发热持续时间、发热伴随症状、是否能自行退热等等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

当然,发热也有弊端,它会累及心脏。这是由于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细胞代谢增加,导致耗氧量升高、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这会给心脏病患者造成很大负担。若感染累及心脏,还可能造成心肌炎,严重时出现猝死。

发热还会影响肠胃功能。发热时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口腔分泌唾液不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可能导致养分供应不足,且易出现口腔感染。

此外,发热会损伤大脑。长期高热及超高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负面影响,当细菌、病毒等侵入脑中,易出现头痛、呕吐、惊厥等现象,甚至可能诱发脑膜炎等疾病。

体温

02

成人发热怎么办?

  1. 排除环境影响,识别发热

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加,热量生成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也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

因此,在测量体温前,要避免这些因素。建议在沐浴、饮水、进食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一天内,凌晨2至6时体温最低,下午2至8时最高,但正常情况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摄氏度。

由于正常人的体温有以上变化,因此必须科学测量体温、认真识别,才能确定体温是否正常。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体温若超过正常范围,应及时处理或就诊。

  1. 发热的护理

儿童发热护理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本文内容主要针对青春期之后人群。

(1)一般护理

早晚开窗通风,每次15至30分钟,将室温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通风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加重病情。患者畏寒、打寒战时也应注意保暖,减少寒冷带来的不适。发高热时应适当脱掉衣物,平时穿着轻便的衣服,避免用厚棉被捂汗。

发热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恢复体力,过量活动可能会使患者的体温升高。

发热患者应多喝水,发热会导致水分流失、脱水,因此要大量补充水分。喝水需注意,心脏、肾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补水应循序渐进,不能一次性摄入过多。需观察喝水量与排尿量、出汗量是否能保持平衡(出汗量可按成人湿透一身衣服的排水量为1000毫升粗略计算)。

大量出汗时不能单一补水,还需要补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可按患者实际情况进食水果(马蹄、菠萝、苹果、哈密瓜等)或遵医嘱补充口服补液盐。

此外,患者还要补充营养。发热时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蔬菜可食用番茄、白菜、菠菜、豆芽菜等,也可食用稀饭、面条、瘦肉粥等。

(2)降温

物理降温是一种紧急降温的有效措施,通过温水擦浴、退热贴、冰袋冷敷等,可以达到比较显著的降温效果。

温水擦拭身体降温时应注意保暖,将患者皮肤擦干后更换干净衣物,保持患者舒适。不推荐用酒精擦身的方法来退热,酒精会刺激皮肤导致过敏,还可能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吸收进身体,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过敏性紫癜、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死亡的悲剧。不用冷水或冰水大面积擦身退热,这样会引起毛细血管快速收缩,不但起不到散热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体表温度下降而实际上体温继续升高的假象,一方面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的发生。

使用冰袋降温时可以外裹一块干毛巾,将冰袋放置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果有两个冰袋,可交叉放置,比如左腋下、右侧腹股沟分别放一个,右腋下不放,以便降温后复测体温。切记放置位置应避开伤口处、男性生殖器,也不能放在后脑勺、耳廓、心前区、腹部、足底处。

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请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退热药物,具体可参照该药物的参考剂量说明。

药物降温有以下几点需注意:不能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这会增加肝肾负担,可能造成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肝肾衰竭。也不建议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这并不能增加退热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服药时间混乱,增加药物过量的几率。

如果服用复方感冒制剂,一定要阅读药物成分表,避免与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如退热药等成分重复。如有重复请慎用,以免药物过量。同类的中成药服用一种即可,不建议两种及以上同时服用。

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不要同时进行。服药期间尽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很多药物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可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中药、西药的服用间隔应为半小时至1小时。

(3)病情观察

一般2至4小时应测量体温一次,可按个体情况在6:00、10:00、14:00、22:00、2:00监测体温。体温超高热者可缩短测温间隔时间并记录。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测量2次。

记录时应关注最高体温、有无伴随症状、是否应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以及体温何时降至正常范围等。

(4)增进舒适

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为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出汗较多的患者应注意及时更换衣物、被褥,长期卧床患者注意至少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防止压疮。应做好口腔、会阴处卫生护理,预防口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降温

03

儿童发热怎么办?

儿童发热时可能看起来或行为上不像病得很重。治疗发热取决于不适的程度。如果您的孩子感到不舒服或焦躁不安,以下家庭护理策略可能会对孩子有帮助:

  1. 鼓励孩子多喝水
  2. 给孩子穿上轻便的衣服。
  3. 如果孩子觉得冷,给孩子盖上薄毯子,直到寒战结束。
  4. 不要给儿童或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
  5. 在您联系医生并对孩子进行评估之前,不要给婴儿服用任何止痛药。
  6. 如果孩子有 6 个月大或更大,请给孩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等)或布洛芬(Advil、Motrin 等)。请仔细阅读标签,确保服用正确剂量。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任何症状,请就医:

  • 即使服用了退烧药,哭闹或行为异常也没有好转
  • 脱水的体征和症状,如 8 至 10 小时内没有尿湿尿布、无泪哭闹、口干或拒绝喝任何液体
  • 落枕或头痛
  • 腹痛
  • 呼吸困难
  • 皮疹
  • 关节疼痛或肿胀

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连续超过 5 天,也请寻求医疗帮助。

04

老年人发热怎么办?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发热时需要特别关注:

  1. 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
  2. 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加重及时就医
05

如何预防秋冬季节发热?

秋冬季节发热多由呼吸道传染病引起,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

  1.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2. 个人卫生: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
  3. 居家环境:保持通风,定期消毒
  4.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5. 避免人群聚集: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

发热虽然常见,但科学应对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因生理特点不同,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秋冬季节的发热问题。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