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何不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
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何不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高丽大臣李成桂以“市不易肆、兵不血刃”的和平方式完成易姓革命,开启了长达五百年之久的李氏朝鲜时代。然而,这位新王朝的开创者却始终未能获得明朝的正式册封,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玄机?
李成桂的权力崛起与高丽王朝的终结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高丽大臣李成桂以和平方式完成了易姓革命,开启了李氏朝鲜时代。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步骤。
在恭让四年(1392)七月,恭让王以“不可以为社稷生灵主”的理由被废黜,高丽王朝宣告终结。随后,象征高丽最高王权的国玺被置于王大妃殿,高丽大小政务均由王大妃裁决。这一安排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李成桂专权擅政的事实,塑造出一个贤者上位的有能之君形象。
在废黜恭让王的次日,高丽王大妃便任命李成桂为“监录国事”,统辖高丽庶务。李成桂通过多次推辞,最终在该月十七日赴寿昌宫即位,自称朝鲜太祖。从这一系列的登极经纬来看,李氏显然是在营造一个得天命人心、由大妃教许、群臣拥戴的圣君形象。
李成桂的登基与合法性问题
从后续实录中频繁出现的李成桂神话传说来看,李氏为了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可能有意捏造或改写部分历史记录。《高丽史》因避讳或篡改而导致事实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而《大事编年》和《纪年便考》等文献则记载了李成桂早在威化岛回军之际便已密谋革命,因郑梦周等人的举动致使李芳远不得不提前行动、先发制人。
作为新兴军事贵族,李成桂通过军功进入高丽政廷,并在威化岛回军后进入高丽政府权力中枢。在随后的过程中,李成桂逐渐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其篡权换代的政治野心引起了高丽大臣的忌惮。郑梦周试图剪除李成桂的羽翼,但反而导致了“善竹桥”之变,郑梦周被杀,李成桂与高丽守旧大臣的矛盾公开化。王瑶的下台标志着高丽守旧贵族努力的破产,李成桂的易姓革命也因此提前开启。
朝鲜的请封与明朝的反应
李成桂以和平方式完成朝鲜半岛的易姓革命后,自其即位伊始便标榜“至诚事大”,积极向明王朝靠拢。然而,因高丽末期一系列变故的发生,李成桂在朱元璋眼中俨然一副篡权擅政的乱臣贼子形象,因此明太祖频频刁难李成桂,拒绝册封其为朝鲜国王。
对尚未立稳脚跟的李成桂而言,明朝的册命是其王位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为求取明朝认同,李成桂对朱元璋的需索百般迎合,使得这一时段的明鲜关系历尽波折,但仍在缓步前行。
李成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十八日正式即位于高丽开城寿昌宫。为争取明朝的认可与授封,李成桂首先遣使以群臣拥戴为由,请求明朝认可,继而进表请求册命,以示对明朝的臣服。朝鲜先以最高权力中枢都评议使司名义向明朝礼部奏请李氏代王,时隔一月,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身份正式遣使奏告朱元璋其被拥戴为王的既定事实。前后两拨使团相隔仅一月有余,巧妙地掩盖了恭让逊位与李成桂即位间短暂的间隔。
“自(李成桂)建国伊始,即以事大外交作为基本国策,对明朝十分恭顺,事大唯谨。”希冀通过明朝的认同获取其即位的合法地位。然而李成桂终其一生不曾得到明朝的册封,始终以“权知国事”的非正式身份统治朝鲜。
国号之争与印章诰命
李成桂易姓革命后继续沿用高丽国号,对此,朱元璋在诏书中明确对李成桂要求“国更何号,星驰来报”。李成桂获悉此消息,即日便“会耆老及百官于都堂,议国号”。最终拟定“和宁”、“朝鲜”两个国号。“和宁”即李成桂出生地所在,“朝鲜”即为朝鲜半岛上由商太师创建的箕子朝鲜。
至于选取“朝鲜”作为新朝国号,在李成桂建国神话中曾有“有早明之语,人莫谕其意,及国号朝鲜,然后乃知早明即朝鲜之谓也”的记载,此论虽有后世杜撰的嫌疑,但也从侧面证实李成桂择取“朝鲜”并非空穴来风,李成桂选取“朝鲜”作为新朝国号不排除有利用古朝鲜同中国的亲属关系而可以拉拢新朝同明的联系。
印章诰命作为明朝册封高丽/朝鲜君主的重要凭依,受到高丽/朝鲜君臣的高度重视。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赐予“朝鲜”国号,对李成桂立国予以认可,李成桂蒙赐国号,初步取得了朝鲜立国的合法地位,然其自身并未获得朱元璋的正式任命册封,故继续以“权知朝鲜国事”这一非正式的名义上表明朝。
朱元璋认为既已对李成桂所创立的朝鲜正名,而其继续自称“权知国事”的行为实属矫作,令其不满,认定其是心怀不轨、另有所谋。对此,李成桂于次月上表辩解称“臣愚以为未蒙颁赐国王名爵,未敢擅便称王,实无奸侮之心”,在李成桂看来,朱元璋仅赐予国号而未曾正式册封,其若擅称国王不仅不合时宜甚至还会招致明朝责难。
然朱元璋对于称王一事的看法则显然与之相左,在洪武帝看来,李成桂所立之国既已“正名”,那么其作为朝鲜之君的李氏再以“权知国事”的名义上表就显得别有用心,故不得不引起朱元璋的责问。
事后李成桂虽曾多次上表辩解,但最终以明朝咨文主动称呼其“朝鲜国王”而收尾告终。
李成桂为感激朱元璋赐予国号,特遣门下侍郎赞成事崔永沚赴明谢恩,同日,另派政堂文学李恬将恭愍王时期所降传国金印上呈明朝。
总的来说,高丽时代之金印是高丽王权的象征,李成桂此举除却因国号已更、名号已改等缘故而上缴前朝印章,希冀获赐朝鲜金印外,不排除其因未获册封而借由此举提示明朝的可能。显然,朱元璋坚持其最初谕令朝鲜“自为声教”的主张,不等打算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由此,直到李成桂薨逝也未曾得到明朝的正式任命,更遑论赐予象征国王身份的印信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