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客家古民居建筑中的石构件:形态、功能与文化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客家古民居建筑中的石构件:形态、功能与文化内涵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9654449_121124715

客家古民居建筑中的石构件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石窗到门鼓石,从门枕石到石狮子,每一种石构件都凝聚着客家先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石构件的形态、功能及其文化意义,并探讨如何活化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追求生活更舒适、交通更便利的居住环境。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客家古民居遭到破坏或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有一些客家民居的所有者、使用者不满足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擅自拆除古民居或利用现代工艺装修,导致原建筑损坏严重。作为古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构件脱离了原载体,有的被填进新建房屋的地基里,有些沦为无意义的废弃石头。如何活化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石构件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常见的石构件

因石构件坚固且具有防潮作用,许多客家民居,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房子都采用石构件来代替部分砖木构件。常见的石构件有石窗、柱础石、石门框、门墩、匾额、石狮子、石旗杆、桅杆夹、阶条石、石栏板、须弥座等。


图1 东源县叶潭山下村八角楼的各种石窗

石窗

窗,即房屋通气透光装置,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制作材料种类丰富,有木、竹、砖、石等,其中石材因其坚固、防潮、耐腐的特性受到青睐。石窗俗称石窗花、石漏窗等,一个简练的“花”字 ,让人对它的艺术性浮想联翩;一个“漏”字,尽显其通风、透气、采光的实用性。围龙屋、排屋和四角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大都强调防御功能,尤其河源地区最常见的四角楼外墙常常不设窗或开口较少,即使开口也只设细长的窗口或枪眼,利于防御。为体现坚固,石窗成为最优选择。石窗的形状多样,有长方形(竖式、横式)、正方形式、月窗式(圆形)、菱花式、六方式、八方式、扇面式、海棠式、贝叶式等。石窗的纹饰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纹样图案、寓意图案和文字图案。常见的纹样图案有三种。一是回纹,回纹是一种简洁的几何纹样。二是卍字纹,卍有吉祥万福之意。三是寓意图案,一般利用同音字相谐的比喻方法,如鱼对应“余”,蝠代表“福”,“猴”即“侯”,“双钱”与“双全”谐音,常与蝙蝠、寿桃、寿字组合,寓意“福寿双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卍字的几何纹石窗、钱字纹石窗和蕴含“福、喜、寿”等吉祥寓意的文字图案石窗。装饰纹样寓意丰富的石雕窗户,不仅是透气采光的建筑构件,而且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体。石窗丰富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信仰和审美。

在客家古民居中,石窗既能透风、采光,又具有防盗功能,更具有艺术装饰性,能起到点缀环境的作用,融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门鼓石与门枕石

门鼓石是用于加固门框并兼作装饰的石构件,它置于大门门槛两端的外侧,一般与门枕石连做在一起,在门槛之外为门鼓石,门槛之内为门枕石。门鼓石多为青石雕凿而成,可雕凿成圆鼓形,被称为“圆鼓子”,也可雕凿成矩形,被称为“方鼓子”。门枕石分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客家民居的门枕石以箱形为主,俗称“门墩”,外立面会雕刻一些精美图案作为装饰。门枕石除起到固定门的作用外,平时还可作为石凳。

抱鼓石是传统宅门底部承托和加固门扇、门轴、门槛的一个功能性构件,也是稳定大门的装饰构件。抱鼓石是中国宅门构件的功能产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装饰的石制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作为功能性构件的抱鼓石,还具有传递礼制和门第观念的社会意义,其上雕刻的吉祥纹饰表达了特定的愿望和寓意,彰显了建筑的人文精神。

抱鼓石多用于门框立柱两侧、栏杆两端,成双成对,上刻花纹图案,既能起保护作用,又具有衬托装饰功能。抱鼓石是封建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其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正如吴良镛所言:“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

石狮子

石狮是中国最常见的雕刻艺术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受欢迎的形象之一,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狮子是外来物种,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中的狮子是圣物,狮子本身的文化内涵也是随佛教从南亚次大陆传入中国。石狮子的造型在宗教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民俗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发生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石狮摆放呈对称性,当人走出大门时,雄狮在人的左侧,往往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雌狮在右侧,左前爪往往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

石狮不仅具备装饰作用,还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狮子头部的鬃毛是从佛祖的发髻转变而来,个数象征着封建官府等级的标志。一品或公侯府第前的狮子头部有十三个卷曲的鬓毛,称为“十三太保”。一品以下的官员每降一品,鬓毛卷数量相应减一,七品以下官员的府第不能安放石狮子。石狮摆放的位置从陵墓、祭祀场所等逐渐走向宗祠、住宅、园林出入口,其形象与地位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与人们的生活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石狮传承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诉求,是传统建筑装饰重要的符号。


图2 普通客家民居的门鼓石与门枕石


图3 河源市博物馆展厅场景中摆放的明代石狮(原安放在河源城区马氏宗祠大门两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