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森C崩塌后,南极冰架还能撑多久?
拉森C崩塌后,南极冰架还能撑多久?
2017年7月12日,南极拉森C冰架发生了一次史诗级的崩塌事件,一块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相当于特拉华州大小的巨型冰山A68从冰架上脱离,震惊了全世界。这一事件不仅导致拉森C冰架损失了12%的面积,从南极第四大冰架降到了第五,更被视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临界点。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引人注目的大型冰山断裂事件虽然壮观,但并非南极冰架消失的主要原因。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76年至2023年的卫星数据发现,南极冰架的消失主要是由频繁的小规模冰崩事件造成的,而非罕见的大规模崩塌。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极端冰崩事件(如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冰块断裂)的频率和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但频繁的小规模冰崩事件却主导了南极冰架的消失过程。研究团队甚至预测,百年一遇的冰山可能达到6100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丹麦的面积。
更令人不安的是,南极冰架的整体状况正在迅速恶化。《科学进步》杂志2023年10月的报道显示,从1997年到2021年的25年里,南极洲冰架体积减少了40%以上,162个冰架中有71个体积减小,向海洋净释放了7.5万亿吨融水。2023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更是降至179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新低,比气候态平均值低38%。
南极冰架的快速消融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据预测,仅A68冰山融化就可能释放1.1万亿吨淡水,使全球海平面升高3毫米。长期来看,这将威胁低洼地区的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增加洪水和风暴潮的风险。
此外,南极生态系统也面临巨大威胁。2022年,南极大陆西部别林斯高晋海域的4个帝企鹅繁殖地遭遇“彻底的繁殖失败”,超过9000只雏鸟因海冰提前破裂而死亡。研究警告称,如果不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到本世纪末约65%的南极本土物种可能消失。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南极冰架的变化机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南极冰架的稳定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南极冰架的快速消融再次表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深刻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它不仅关乎南北极的动物,更关乎沿海地区的亿万生命,乃至人类未来的命运与希望。